新材料產業:助力千行百業邁向新質態

高溫合金支撐航空發動機運轉,讓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鋰電池隔膜守護核心動力安全,助新能源汽車駛得更遠﹔高流線型碳纖維葉片提升發電效率,使風電機組點亮萬家燈火……
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成果背后,新材料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是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它支撐著重大工程的建設,推動著新興產業的發展。”賽迪研究院材料工業研究所所長肖勁鬆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新材料產業想要取得更大突破,還需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增強上下游協同和生產應用示范,以前瞻布局引領產業加速發展。
進入產業加速發展期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9月,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元,保持兩位數增長。
“我國新材料產業每年增速在20%左右,迎來加速發展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肖勁鬆說,隨著近年來的發展,新材料產業門類逐漸豐富,體系逐漸完善。與此同時,產業自主創新步伐加快,關鍵材料的突破和國產化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部分新材料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極大拓展了市場空間。
對於新材料產業的迅速發展,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材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黃再滿感觸頗深。“我國高性能玻璃纖維、高性能碳纖維、兆瓦級風電葉片、鋰電池隔膜等新材料產品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准。”他說,“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材料生產和消費國,新材料產業整體實力不斷提升。我國實現了從材料小國到材料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黃再滿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鋰電池隔膜為例介紹說:“伴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預計2025年,我國鋰電池隔膜的市場需求量將達到200億平方米以上,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佔據全球市場規模的50%以上。”
第三代鋁鋰合金成功在國產大飛機上實現應用,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支撐世界首條35千伏公裡級高溫超導電纜示范工程上網通電運行……新材料的快速發展,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國已在新材料領域建立7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建設了35個新材料重點平台,一批重大關鍵材料取得突破﹔新材料規模以上企業超過2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7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8家﹔培育形成了7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涵蓋金屬、高分子、陶瓷等結構與功能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已經建成﹔有色金屬、化學纖維、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超硬材料、特種不鏽鋼等百余種新材料產量位居全球前列。
助力形成經濟新增長點
走進位於青海西寧的國內最大萬噸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可見一卷卷絲軸整齊轉動,一縷縷原絲抽出成型。經過熱處理、表面處理、上漿、烘干、卷繞等工序,一軸軸高性能黑色碳纖維誕生了。它們將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大國重器上應用,助力實現科技強國夢。
“碳纖維、高性能電子材料、鋁合金薄板等新材料的突破,不僅推動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還助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肖勁鬆表示。
2023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前沿材料產業化重點發展指導目錄(第一批)》。目錄涉及超材料、超導材料、鈣鈦礦材料、高性能氣凝膠隔熱材料、石墨烯、先進光學晶體材料、先進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
“前沿材料代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具有先導性、引領性和顛覆性,是構建新增長引擎的重要切入點。”黃再滿表示,前沿材料具有產業帶動性強、附加值高的技術特征,未來將應用於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高端醫療裝備等多個領域。
目前,前沿材料正與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物聯網、自動化技術等智能化技術緊密融合。“人工智能的發展對計算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產業核心部件朝著高頻高速方向發展,對關鍵基體材料玻璃纖維提出了低介電、低損耗、低膨脹的要求。”黃再滿提到,中材科技在特種玻璃纖維領域持續深耕,培育的新一代電子級特種玻纖織物在上述性能方面已經達到世界級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新材料產業與“雙碳”目標的結合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熱點。肖勁鬆介紹,生物基材料等非化石原料材料、生物制造等材料制備技術不斷涌現。“從材料的研發設計、生產應用到回收再利用,都高度注重綠色化,不斷突破材料應用極限,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肖勁鬆說。
補鏈強鏈提升產業競爭力
近年來,關鍵材料領域的一個個突破,支撐了我國軌道交通、載人航天、能源工程、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並有力推動了上下游產業發展。
肖勁鬆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在產業規模、技術創新、推廣應用、集群化發展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中低端產品過剩和高端產品不足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我國新材料產業仍處於由中低端產品自給自足向中高端產品自主研發的過渡階段。”黃再滿表示,新材料產業發展在產業鏈自主可控性、原始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補鏈強鏈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關鍵詞。
肖勁鬆建議,圍繞重點產業鏈,按照國家相關規劃,組織重點新材料研發、生產和應用,集中突破一批關鍵短板材料、核心裝備、核心原輔料,提升新材料產業基礎能力。
“特別是要夯實新材料創新體系薄弱環節,推動中試、檢驗檢測、資源共享、生產應用、數據資源等公共服務平台以及創新中心、孵化器的建設,打通新材料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肖勁鬆說。
在科學研究和市場化應用之間的“死亡之谷”,困擾著諸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黃再滿表示,由於新材料科技成果產業化尚處於摸索、試水階段,研發應用結合不夠緊密,部分成果無法跨越從研發到應用的“死亡之谷”。這對我國新材料產業搶佔戰略制高點產生了不利影響。
“要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權、責、利明確的開放創新生態,運用戰略性投資、基金參股等方式,推動實驗室技術向應用轉化。”黃再滿建議。
肖勁鬆補充道,還應強化對新材料產業的人才和政策支撐,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一方面,培養材料領域杰出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引進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設立材料研發中心。另一方面,完善新材料重點領域標准體系和進出口政策體系,引導並支持新材料企業“走出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讓老百姓從“能消費”到“願消費” 今年這樣發力
- “兩會@你”系列融媒報道: 2024年經濟增速設定為5%左右 釋放哪些信號? @所有人 | 七組核心數據回顧充滿韌性的2023年 兩會“熱”鏡頭:如何用直播帶崗打開就業新思路? @咱老百姓 | 兩會上這些民生實事關乎你我 @消費者|請查收這份來自兩會的最新“消費指南” @老板們 | 2024年惠企政策重點來了 兩會“熱”鏡頭:國有新能源汽車企業如何快速發展? @勞動者|事關每一個打拼的你 兩會傳遞這些信號 推動外貿質升量穩 兩會透露政策這樣發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代表委員熱議傳統產業如何辯証把握 兩會“熱”鏡頭:糧食連年豐收,可以高枕無憂嗎? 如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一圖解讀 加力提效、保障民生、化解風險 財政政策這樣發力.…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