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萬噸“生態包袱”變身“綠色財富”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本報記者 張景陽
通 訊 員 高敏娜 李燁琳
往年的春季,內蒙古興安盟廣袤的農田上總能看到濃烈的黑煙騰空而起,將田間秸稈付之一炬是當地開展春耕備耕前的無奈之舉。
今春的興安大地上,濃煙不再。曾經“一燒了之”的農田廢棄物,化身成為牛羊愛吃的營養餐、土壤增產的生物質肥、清潔安全的燃料。近兩年來,興安盟已經將如何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答題,實現了年秸稈回收利用量610萬噸,使秸稈這個“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從“生態包袱”變成了“綠色財富”。
“飼料化”肥了牛羊
記者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爾現代草產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聽到機聲隆隆。這是秸稈正在大型機械的高速運轉下被碾壓成飼料顆粒。“秸稈飼料化在提升營養價值的同時,還能降低養殖成本。”該園區負責人鄭亞鵬告訴記者。
眼下,以秸稈綜合利用為引領的綠色循環發展新模式正悄然興起。飼料化利用正是其中最重要的轉化形式。
自2022年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獲批創建以來,興安盟實現飼料化利用449.6萬噸,佔秸稈綜合利用量的73.7%﹔通過實施秸稈收、儲、加、銷、用一體化項目,興安盟大力推廣秸稈青貯、黃貯技術,並鼓勵飼料生產加工企業開展訂單收購,支持秸稈飼料化企業購置秸稈機械、秸稈處理設備,極大地提升了秸稈飼料轉化率。
“肥料化”沃了土地
秸稈不僅可變身牛羊“營養餐”,還因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還可作為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
記者走進位於興安盟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的內蒙古億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廠區內一堆堆金黃的秸稈像一座座小山。這幾天,工人們正在為生產儲備原料。
依托龍頭企業,突泉縣建立了健全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由企業組建專業的收儲、運輸隊伍回收農戶秸稈,利用秸稈、畜禽糞污生產復合微生物肥料,年生產有機肥20萬噸,轉化秸稈14萬噸、羊糞6萬噸。
“最近,我們與中廣核興安盟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簽訂了5000噸的有機肥半成品復合原料採購合同,目前已經生產1500噸。按照訂單看,我們年可利用廢棄秸稈20萬噸以上。”內蒙古億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包文成介紹,秸稈回收到廠區后進行粉碎,按照一定比例添加牲畜糞便,加入微生物菌劑,使之加熱發酵,待到發酵成熟后,生產加工成有機肥料。
“能源化”暖了家園
在興安盟扎賚特旗永林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秸稈拆包破碎后被輸送進高溫高壓循環流化床生物質鍋爐,源源不斷的生物質燃料轉化為“綠色”電能、熱能。該公司經理胡雪介告訴記者:“生物質熱電聯產以消耗秸稈、稻殼、稻草等資源為主,年轉化秸稈28萬噸、節約標煤10.0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5萬噸,年售電及供熱收入2.2億元,帶動當地農民直接增收5600萬元。”
熱電公司利用從周圍農戶田地中收購的秸稈進行發電,進行生物能源的再利用。目前,興安盟全盟燃料化利用超過45萬噸。與此同時,興安盟按照合理半徑規劃建設規范的秸稈收儲點,引導支持旗縣農牧部門組織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實現秸稈收儲運銷網絡鄉鎮全覆蓋,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農牧民增收。
如今,興安盟以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為轉化的主要途徑,兼顧原料化、基料化的有效發展,讓“秸稈渾身都是寶,綜合利用效益好”在當地成了共識。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