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精確計算位置拍攝“懸日”引關注

“科學攝影”拍攝者:歷時3年完成拍攝

2024年04月05日08:5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精確計算位置拍攝“懸日”引關注

近日,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懸日”“懸月”景觀精美照片引發網友關注,拍攝者們將這類拍照稱為“科學攝影”。對於此類照片,攝影專家表示,近年來能夠精准計算出某時刻天體位置的軟件發展很快,這促成了中國“科學攝影”的“井噴”。此外,年輕攝影師熱衷於分享自己發現的拍攝時間、拍攝位置,降低了拍攝的門檻,這是很多年輕人參與其中的原因之一。

“懸日”拍攝機會一年隻有兩三天

陳先生是江蘇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也是一名“科學攝影”愛好者。據陳先生介紹,有一款軟件是專業的天體運行計算軟件,會根據人們所在的位置,計算出某一時段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星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我們知道了太陽、月亮的位置,再計算上山體、建筑等地表標志物的位置,就可能拍攝出種種神奇的景觀。”

從陳先生提供的一張照片中可以看到,夕陽正好出現在南京標志性建筑紫峰大廈的頂端,高聳的建筑頂端將夕陽一分為二,場面非常壯觀。在另一張照片中,夕陽則出現在南京長江五橋上,形成了長橋“懸日”的美麗景觀。

“太陽出現在橋面正中間位置的日子,一年之中隻有兩三天。每次拍攝之前,我都必須提前用軟件確認好太陽的位置,然后踩點,確認我要拍攝的角度上沒有其他物體遮擋。即使如此,要想拍出美麗的照片,也要看當天的運氣。”陳先生說,就拿南京長江五橋“懸日”的照片來說,他提前半年計算好了拍攝的位置,頭兩年去拍攝時都趕上了雨天,“雨霧大了遠處的樓都看不清,更別說要拍太陽了。第三年的時候也遇上雨天,好在黃昏時天色放晴,不但出現了夕陽,還出現了美麗的晚霞,這才拍攝出滿意的照片。”

尋找無人發現的拍攝機位

00后龍世杰在他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了大量的“懸日”“懸月”照片,獲得不少網友的點贊。他是科普工作者,平時在工作中經常要編輯、選取照片,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科學攝影”。“日升月落的時間,每天都各不相同,每個城市的日月風光也各有特點。看著這些美麗的風光,我覺得自己成了一名夢想家,記錄下這些瞬間,讓我覺得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龍世杰說。

在龍世杰看來,“科學攝影”復制起來並不難,這就意味著很多照片都有“保質期”。拍攝者需要不斷利用軟件和計算,去發掘、尋找新鮮的機位,讓作品保持一種新穎的狀態。他也坦言,即使費時費力找到了新的機位,能否拍攝出一件好作品,很多時候也要看運氣,尤其是要看天氣,“2022年我先后兩次拍攝失敗。那年3月,我和很多攝影師在北京紅光山上等著拍月亮落在電視塔上,但月亮剛出來,霧就來了。那年4月我又徒步去了法海寺,想拍中國尊‘懸月’,結果也是因為天氣原因拍攝失敗了。雖然失敗的經歷不在少數,但攝影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去感受和欣賞才是最重要的。”

軟件發展促成“科學攝影”照片“井噴”

中國攝影家協會一名長期從事科學攝影的攝影專家告訴北青報記者,“科學攝影”的歷史非常悠久,比如,美國紐約人有一項非常悠久的傳統,就是觀賞、拍攝“曼哈頓懸日”。相比之下,中國的“科學攝影”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已經有了非常龐大的愛好者群體。專家表示,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的可以精確預測太陽、月亮等位置的軟件,這給“科學攝影”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相比單純依靠眼睛去測量,這些軟件能夠幫助拍攝者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年,就定下來拍攝的具體位置。科技的發展也是如今中國‘科學攝影’照片‘井噴’的重要原因。”此外,從事“科學攝影”的年輕人非常樂於分享他們發現的經典機位,“知道了經典機位的時間和位置,任何人都可能拍出精彩的照片,這種做法降低了人們參與的門檻,也促使很多年輕人參與其中,愛上攝影。”

文/本報記者 屈暢 實習生 杜紫瀚

統籌/孫慧麗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