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點“綠”成金 低碳轉型繪就能源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王紹紹
2024年04月04日09:4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發展新能源是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近期,我國新能源領域陸續迎來多項新規變化。4月1日,多部門聯合發布《關於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的通知》,打造風電開發利用新格局﹔4月開始實施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落實主體責任,規范可再生能源電量收購……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經之路。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新舊動能轉換應保障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發展兩條主線,在增量上選擇發展替代性能源,同時優化存量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能源清潔化、高效化發展,以能源結構轉型引領經濟社會綜合效益的提升。

加快技術創新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沙漠、戈壁、荒漠”是太陽能、風能資源富足的地區,長期以來,內蒙古探索並推廣光伏治沙新模式。今年年初,在黃河大峽谷南岸、庫布其沙漠東南邊遠地區的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工人們正在操作著推土機、打樁機,爭分奪秒地建設110萬千瓦的光伏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將採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單晶硅雙面雙玻組件,同比單玻組件可提高年發電量5%-10%。投產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輸送綠電20億千瓦時,減少標煤用量80萬噸,年降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410余萬噸。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14.5億千瓦,在全國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我國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的產量佔到全球的70%以上,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產量佔全球比重均超過80%。

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儲量大,可集中連片大規模開發,成為了能源轉型的主力軍。在擁有41.9萬平方公裡海域海岸線的廣東,截至2023年,累計建成投產海上風電項目裝機超1000萬千瓦,其中陽江海上風電在建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近日,香港理工大學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成立聯合研究中心,加強粵港兩地在離岸海上風力發電工程領域的科研合作。

“發展海上風電既可以優化省內能源結構,又可以通過融合創新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延伸,帶動陸域先進生產力下海,推動海洋傳統生產力升級。”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等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和場景化應用,實現海洋能源綜合開發利用。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認為,在能源供給端,應通過大力發展光電、風電、水電、核電、氫能、頁岩氣等清潔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對外依存,實現能源領域深度脫碳和本質安全。在能源消費端,要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實現電能替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

推動業態升級 完善綠電交易市場體系

由“量”到“質”,加快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成為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根本驅動。在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項目中,坐落著一塊佔地40畝、共安裝11200塊鈣鈦礦光伏組件的試驗田。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后的運行數據,將揭曉鈣鈦礦光伏組件能否刷新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紀錄。

“轉化率是太陽能電池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全球光伏產業最重要的兩個電池方向轉化率的世界紀錄,均由我國企業創造。”相關企業負責人認為,光伏行業的需求波動較大,迭代速度快,持續創新才能為規模化應用指明方向。

加速建設綠電市場交易體系,成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趨勢。張家口打造我國首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率先在全國開展綠電市場化交易,截至去年年末,累積交易綠電約66億度,減少企業和用戶電費支出約16億元。

與此同時,張家口持續推動智能風機、高效光伏組件、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等29家新型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落地,探索有益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機制,為可再生能源的高質量發展做好支撐。

據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超過34%。太陽能發電完成投資額超過6700億元,雲南、河北、新疆等3個省(區)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速均超過100%。風電完成投資額超過3800億元,遼寧、甘肅、新疆3個省(區)陸上風電投資加快釋放,廣東、山東2個省新建大型海上風電項目投資集中釋放。

“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壯大,分布式能源、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等能源利用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日益豐富。”業內專家表示,未來應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體系,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創造性。

加大保供力度 多能互補保障能源安全

能源是生產生活的基礎性要素,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和儲備體系,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的長效滿足。在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看來,能源領域零碳發展需要“先立后破”,應有序提出針對綠電行業的激勵機制,通過價格等調控手段約束化石能源供應,促成能源優勢互補的優化配置與效率提升,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的安全與穩定。

當前,煤炭在我國能源供給佔有較大比重。為充分發揮煤電、水電等傳統能源的電力兜底保障作用,山西、內蒙古、新疆、四川等煤炭生產基地積極推動煤電三改聯動,將綠色開採技術和智能管控系統應用於生產環節,持續發展電力穩定供應、電網安全運行、清潔能源大規模並網消納的煤電項目。

受到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的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對適應大規模綠色電力消納的儲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規模約12.36GW,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規模達15.39GW,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寧夏等地。

“新型儲能已經成為提升系統調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主任張琳表示,應從電源側鼓勵新能源企業結合系統需求合理確定儲能配置規模,提升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在電網側鼓勵結合系統運行需求優化布局儲能,提升儲能運行效益﹔在用戶側依托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合理配置用戶側儲能,推動用戶側以多種形式參與電力系統調節。

“未來應在電力供給側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積極推動儲能設施規模化發展,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張琳說。

(責編:郝帥、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