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進數智化轉型 美麗中國建設有了“新”力量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將加速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的數智化轉型,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意見》明確,將通過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技術,基本完成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智能化改造,基本建立與數字化相適應的新一代監測技術體系,監測數據採集、傳輸、處理、分析及應用支撐基本實現全鏈條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監測全面推進。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表示,《意見》構建了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框架,明確了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成為了今后一個時期監測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制定出台《意見》,是貫徹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推動監測領域技術創新應用、催生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適應省以下監測機構垂改新要求的現實需要,也是深入推動解決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突出問題的內在要求,對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現代化監測體系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再用5年左右時間,到2035年,現代化監測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說,“讓我們的監測數據來為環境管理和人民需求提供服務,也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站崗放哨。”
多位專家告訴人民網記者,數智化技術正不斷為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賦能。通過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智能化預警和決策支持等手段,數智化技術幫助業務人員更好地了解環境狀況、發現環境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治理措施。比如人工智能賦能系統決策,提升風險預警與環境管理角色的精准度,物聯網平台借助全要素傳感器網絡,實現全域全天候數據採集。新技術加持,數智化轉型,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新”“智”力量。
“數智化技術使得生態環境監測能夠實現實時、高效的數據採集和處理。”上述專家說,“通過部署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設備,實時收集空氣、水質、土壤等環境要素的數據,並通過雲計算平台進行集中處理和分析。數據分析是數智化技術的核心之一。通過對環境數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分析污染物的來源、擴散路徑和影響范圍,為污染治理提供精准指導。”
在高質量數據方面,《意見》提出,要“嚴厲打擊數據造假”“嚴禁擅自改動採樣探頭、監測設備和儀器參數”等行為。
近年來,各地也相繼曝出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在環評文件編制及企業自行監測過程中數據造假的行為,造假手段五花八門,花樣層出不窮。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基於上述情況,生態環境部將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保持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同時,進一步加強大數據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監管,用科技的力量來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線。
對於企業而言,如何杜絕弄虛造假現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表示,應督促企業定期“體檢”,及時公開環境監測數據和環保績效,規范降耗減排與污染監控設施日常操作流程與定檢定換制度,設置重大事故、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有效應對各類生態環保安全風險。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今年,生態環境部計劃將2.5萬個地方監測站點與國家聯網,進一步提升監測網絡的代表性和覆蓋面。在1000余個國控站點實施監測裝備更新與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技術應用場景。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