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新”力十足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加速推進

王紹紹
2024年04月24日09:1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鋰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我國新型儲能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促進新型儲能並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規范新型儲能並網接入管理,優化調度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新型儲能作用,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產能利用率為71.2%,比上季度下降0.7個百分點。新型儲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多位專家表示,隨著我國新能源裝機的不斷增加,“新能源+儲能”模式已成為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的有效途徑,加快推進先進儲能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勢在必行。

優化並網機制 保障新型儲能高效接入

並網接入既是實現新型儲能調度和利用的基礎,又是新能源項目穩定輸送綠電的前提。《通知》指出,電網企業及電力調度機構應公平無歧視地向新型儲能提供電網接入服務,做好技術指導,優化並網接入流程,保障新型儲能安全高效並網﹔新型儲能接入系統則應符合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運行要求,明確並網流程,完成相應性能試驗及涉網試驗。

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產業迅速發展,新型儲能並網接入系統加快建設。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比“十三五”期間的裝機規模擴大近十倍。

在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迅速擴大的進程中,各地電力系統因地制宜,探索當地新能源並網接入和消納的優化渠道。山東開發推廣“新能源雲”平台,將新型儲能項目的規劃、建設、並網、運行集合到統一平台,實現並網業務“雲辦理”、實時更新“雲進度”、項目工程“雲管控”的智能化管理。通過搭建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生態圈,助力打破能源要素天花板,保障大電網安全。

並網入“雲”為新型儲能的並網接入優化了服務機制,各級輸電網架則為之提供了“硬件”支撐。近年來,青海電網持續升級,東南部“日”字型、西部“8”字型750千伏骨干網架為各類清潔能源的並網接入提供了堅實網架支撐,托素、紅旗主變擴建等配套電網工程加快推進,大柴旦等地共4項新能源代建項目全面提速,助力大基地新能源大規模並網、高水平消納。

“要基於並網方案的多元化轉變,同步推進建立政府、電網、發電企業三方交互的智能電網雛形。”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基於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多元化並網接入的實際情況,新型儲能將大大提高風電、光伏發電的可靠程度,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加快技術迭代 構建智慧協同調度系統

新型儲能調控離不開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智慧調控技術的創新助力新型儲能的多場景和市場化運行。《通知》明確指出,要開展四大類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工作,包括新型儲能與其他電源協同優化調度技術、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群智能調度關鍵技術、基於新型儲能的電網主動支撐技術、電動汽車等分布式儲能虛擬電廠聚合互動調控技術,著力推動新技術應用。

針對新型儲能調控與調度,各地加快技術研發創新,構建智慧協同調度系統。湖南率先研發並建成“國內首個省級儲能集控平台”,涵蓋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優選、運行維護和聚合運營的全壽命周期。據了解,這一平台利用一鍵順控、群控群調、綜合防誤、自動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儲能電站全場景接入實時掌握、全類型設備遠程操控、全量化數據分析預警,預計將有超過50余座社會面儲能站完成接入,總裝機容量超過吉瓦級別。

除了開發智慧集控平台,為優化電網調度運行,我國多地還積極推進“虛擬電廠”建設。浙江衢州上線“水光儲”余缺互濟智能柔性精准調控系統,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300多座水電站、光伏電站、儲能電站接入大型虛擬電廠。“水光儲”系統在光伏發電能力較強時通過儲能消納多余電能,在光伏發電能力不足時補足缺口,從而做到“未雨綢繆”。

“在過去,用戶用電需求的波動主要靠供應側調節來平息。而現在,能源結構轉型對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表示,我國當前正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傳統供應側的調節能力較難平衡風、光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依托數字化技術平台、不受物理空間限制的虛擬電廠等技術,已經展現出穩定電力供應的潛力。

規范電力市場 拓展新型儲能商業模式

近年來,新型儲能在電力市場中的作用和價值逐步清晰。有關專家指出,新型儲能具有響應速度快、部署靈活、能量時移等特性,現階段仍以提供調頻調峰等輔助服務為主要盈利模式,作為並網主體參與電網調頻調峰已成常態。

為了更好地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通知》指出,要加快推進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能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有關細則,豐富交易品種,考慮配套政策、電力供需情況。通過靈活有效的市場化手段,促進新型儲能“一體多用、分時復用”,進一步豐富新型儲能的市場化商業模式。

依托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在新型儲能參與市場機制設計上開展各類嘗試。山東、青海等地推進“共享儲能”模式,將儲能站與發電站的傳統“一對一”關系調整為“一對多”關系,探索新的租賃共享機制﹔廣東獨立儲能電站在南方電力現貨市場順利完成首個月份31天的交易,標志我國獨立儲能首次成功以“報量報價”的方式進入電力現貨市場,開辟獨立儲能價格機制和商業模式的市場化新路徑……

“隨著電力現貨市場的逐步深化,調峰市場將會被電力現貨市場取代,形成‘調頻輔助服務+電能量現貨’的模式,屆時儲能也能更好地通過市場機制回收成本。”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鄭華表示,要配套出台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身份認定、注冊流程、結算出清、結算支付等運行規則,並在執行品種、時序、補償額度等方面進行優化調整。(王檬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申佳平、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