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浙江“漁三代”用大黃魚奏響海洋牧歌

2024年06月01日08:58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中新網溫州5月31日電 (曹丹 周舟)晚上十點,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30多海裡外的南麂島漁業養殖基地裡,一條條剛捕撈上岸的金色大黃魚不停地跳躍著,漁民們麻利地進行分揀,放進海水和碎冰混合的低溫箱裡。

“今晚我們要打撈3000斤大黃魚。”九三學社社員、溫州海派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端萍介紹,“我們都是定制化捕撈,客戶定多少我們當晚就捕撈多少,保持大黃魚新鮮口感。端午臨近,大黃魚用於送禮、酒店宴席較多。”

林端萍是土生土長的南麂島人,父親和爺爺都是漁民。從浙江海洋學院(現浙江海洋大學)畢業后,她開始到電力部門上班,兩年后決定回到家鄉,和父親一起從事大黃魚養殖工作。“大海就像一個巨大的能量池,回到家鄉的我總覺得能量滿滿。”林端萍說。

南麂島海域每年冷暖洋流交匯,天然餌料豐富,是野生大黃魚產卵與洄游索餌的理想地。在江浙一帶,大黃魚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菜肴,但是傳統的水產養殖低產低效,當地漁民用“靠經驗、靠體力、靠天氣”道出了這個行業的困境。

“網箱養魚是海水養殖的主要方式之一。傳統網箱結構簡單,框架主要是木板和泡沫板。我結合浙江海洋大學的研究成果,引進挪威的技術,用深水抗風浪網箱設備養殖大黃魚,具有抗風浪能力強、養殖容量大、養殖場環境好等優點。”站在捕撈的漁船上,林端萍指向養殖區浮動的圓形網箱介紹,“這裡最大的網箱周長達96米,每個網箱內有上萬條大黃魚,年產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科技賦能助力大黃魚產業豐收。為了讓自己的大黃魚成為消費者眼中的“放心魚”,林端萍將每條大黃魚都附上溯源二維碼,消費者在掃碼后可以了解這條魚的投苗、養殖、捕撈等全過程信息。一目了然的“身份”信息,讓林端萍的大黃魚廣受市場好評。

單絲不成線,孤木難成林。回到南麂島創業穩定后的林端萍,開始將目光從養殖基地投向更遠的遠方。“鄉村有很多值得向全世界消費者‘安利’的農產品。”林端萍說。

南麂大黃魚、平陽鴿蛋、懷溪番鴨、平陽馬蹄筍、吳垟山飯糍、益蜂堂土蜂蜜……林端萍對平陽縣的農產品如數家珍。2021年,林端萍與青年農創客聯合設立了平陽縣農創客聯合會並出任會長,為當地200多名農創客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娘家”,共奔鄉村振興致富路。

開辦農創客供銷共富市集、打造年貨節、探索直播帶貨模式……在農創客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活躍的創新思維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土特產”搖身一變,成為致富路上的“新招牌”。

今年5月,溫州市大黃魚產業聯合會成立,林端萍當選首屆會長。“第一產業是可以跨界致富的。去年,我開始探索一、三產業融合下的致富模式,在南麂島設立了海洋牧歌漁旅體驗園,為游客提供海釣休閑、親子游園、捕撈體驗等服務。”林端萍說。

林端萍的故事只是之江大地上無數青年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在浙江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背景下,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充分發揮在科學技術、醫療衛生、高等教育等領域的人才和智力優勢,以問題為導向,以調研為抓手,助力社員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添智。

談及未來,林端萍希望推動鄉村產業向縱深發展:一方面聯合溫州市大黃魚養殖戶,打響溫州大黃魚地理標志品牌商標,另一方面鼓勵更多青年人才來到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的同時,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舞台。

(責編:王震、楊迪)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