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文脈華章丨賡續中華文脈 厚植文化自信——寫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

人民網記者 劉微
2024年06月01日13:2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深入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發出振奮人心的號召——“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歷史文脈如何賡續傳承?古老文明如何煥發新生?文化工作者紛紛思考從“宅茲中國”到“何以中國”的時代課題,為激活中華文化“一池春水”展開了生動實踐。

回首一年來,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累累,一系列重大發現令人矚目﹔“博物館熱”迎來新高潮,“為一個館赴一座城”蔚然成風﹔國風國潮彰顯文化自信,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雙向奔赴”……文化傳承發展一路長歌,如涓涓細流匯聚成磅礡江河,激蕩著時代的浪花,譜寫著中華文明的當代華章。

文明之光璀璨 照耀古今歲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核心區三維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核心區三維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2023年10月19日,“考古中國”重要進展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成果,實証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同年12月9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發布,多學科協同提供更多“密鑰”,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更加清晰。

不斷出土的考古新發現,為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重要佐証。中國考古人邁著更加從容和自信的步伐,砥礪前行。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表示,考古發現能夠讓民眾更深切了解中華文明的輝煌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並從中汲取智慧,走好未來的路。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厚根基。肩負新的文化使命,文物工作需全面統籌系統性保護與合理利用。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4年要修改文物保護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強調,國家文物局將全力配合文物保護法修改,積極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和相關條例制定修訂工作,筑牢文物“應保盡保”法治屏障。

自信充盈其間 創新步伐不停

12.9億人次!這是2023年全國博物館接待的觀眾總量。與此同時,2023年全年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833家。

殷墟博物館新館內展出的玉戚。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殷墟博物館新館內展出的玉戚。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去年盛夏,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落成開放,以藝術與科技為媒,開啟了和古蜀文明的深度對話﹔今春伊始,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揭開神秘面紗,讓商文明的厚重與絢爛進一步呈現。全國遍地開花的博物館,為民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陝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現場,一幕場景令從北京趕來觀展的張先生感觸頗深:“我看到一位身穿傳統服飾的游客,和互動屏幕中的秦漢人物相互行拱手禮,好像在無聲訴說著文化的傳承與科技的力量。”

除“文博熱”外,一年來,“詩詞熱”“漢服熱”“非遺熱”“傳統節日熱”等諸多文化現象持續升溫。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的熱映,再度點燃大眾對古典詩詞文化的熱情﹔以馬面裙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在社會上廣泛掀起一場“國潮風”﹔在非遺的活態傳承中,年輕人的身影愈發活躍﹔古城古鎮積極擁抱新興業態,讓百姓在閑庭漫步間就能觸摸到歷史脈搏。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令人記憶猶新。

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中華文明的創新之泉正汩汩涌動,文化的百花園中,一朵朵絢爛之花迎著時代之風,傲然綻放。

秉持開放包容 激揚文明活力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看來,中華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往互動中,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兼收並蓄各國各民族優秀文明成果,錘煉出中華文明“融同化異”的堅韌特性。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於自古以來就具有的開放姿態、包容的胸懷。

古老的故宮文華殿內,前來觀看“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的觀眾絡繹不絕。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項目,該展覽匯集了約200件瓷器、畫作等珍貴文物,多數來自故宮博物院和凡爾賽宮,從“龍與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凡爾賽宮的中國時尚”三個單元,回溯了兩國間源遠流長的文明互鑒。“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郭福祥表示,在辦展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交流需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鑒,相互吸引、彼此學習。

不久前閉幕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首次設立國際文化貿易展。國際展區面積從上屆3000平方米擴大至本屆2萬平方米,吸引60個國家和地區、302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展會通過展示、推介和交易撮合,有力推動了文化貿易壁壘的消除,拓展了合作領域,為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脈弦歌不輟,文明生生不息。今日的中國,既深深扎根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昂首闊步邁向無限可能的未來,以與古為新的精神開拓進取,如同江河般浩浩蕩蕩,奔流向前。

(責編:王震、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