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浙江寧波西店鎮手電筒年產值80億元,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支手電筒的出海之路(小商品 大產業20)

本報記者 孫 懿
2024年06月07日06: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工人在寧波協生照明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線上組裝提燈。

  寧波協生照明工業有限公司樣品間中展示的移動照明產品。
  本報記者 孫 懿攝

  在寧波智鼎電器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組裝手電筒。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尤才彬攝

  西店鎮濱海工業園區,這裡匯集了眾多手電筒及相關企業。

  一支小小的手電筒,可以“照亮”多大的產業?

  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北部的西店鎮,你或許可以找到答案。該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手電筒鎮級生產基地之一,全鎮有以手電筒為主導產品的企業900余家,年產值達80億元,產品暢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西店鎮出品的移動照明燈具,在全球行業市場中佔據重要份額。

  近日,記者走進這座“光電小鎮”,探尋西店手電筒的出海之路。

 

  市場需求激發產業新動能

  手電筒,曾經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家用電器”,停電應急、夜間出行,都少不了它。但現在智能手機都擁有照明功能,城市和鄉村的供電、照明設施逐漸完善,大街小巷路燈遍布,手電筒似乎已不再那麼“必需”。

  如今,手電筒的市場空間在哪兒?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西店鎮的多家手電筒企業。

  旋轉伸縮“鏡頭”即可多級調節光束大小遠近的變焦手電筒﹔搭載大容量電池、能為手機等電子設備提供移動電源的手電筒﹔連接了彩燈串、可以為露營的夜晚營造溫馨氛圍的手電筒﹔帶有驅蚊功能,能讓人們在野外少受蚊虫之苦的露營燈……走進位於西店鎮的寧海縣黑森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樣品間,種類繁多的移動照明燈具讓記者目不暇接。

  “市場正經歷著顯著的變化。”黑森林電商部經理周怡雲向記者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戶外活動,人們對戶外裝備,尤其是對便攜、高亮度照明燈具的需求在迅速增加。“比如野外露營、徒步、探險和釣魚,都需要手電筒照明和防身,頭燈類產品則應用在夜跑、夜騎和潛水等活動中。”周怡雲說。

  西店鎮的手電筒企業紛紛搶抓戶外活動熱潮“風口”,加速開發功能更加豐富、更具實用性的移動照明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周怡雲告訴記者,黑森林目前已經開發手電筒250多款,頭燈160多款,申請了200多項產品專利,並以每個季度30至40款的速度進行新產品的開發。

  除戶外活動外,工程建設、維修作業、搶險救災等也是手電筒無可取代的應用場景。

  在西店鎮的寧海一森日用品有限公司,開發部主管馮養堅向記者展示了一件他引以為傲的“神器”。這件手電筒有碗口粗細、形似“炮筒”,在沒有遮擋物的情況下,照明距離可達到4738米。

  “產品設計初衷是為了戶外搜救,能夠在多種場景或極端的環境中運用,助力高效率的搜救行動。”馮養堅解釋,在災害現場,許多地點往往無法直接到達,也沒有穩定的電源供應,這時就需要這樣的超長照明距離手電筒配合直升機來支援搶險搜救。

  和一森一樣,許多西店手電筒企業也開發特殊應用場景的手電筒產品。比如寧波雙童電器有限公司根據汽車維修、建筑工地等不同工作環境,開發出挂式、磁吸式、支架式等系列產品﹔寧波榮發電器有限公司則針對高海拔、極寒等極端環境進行產品研發,已經申請了100多項專利。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越來越少,但它依然是很多特殊應用場景下的必需品。”馮養堅說,“手電筒越來越強調細分市場和多元化功能。這些市場需求激發了西店光電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也讓我們有了發展信心。”

  現在,馮養堅和他的團隊正向更高難度發起挑戰——研發10公裡照明距離的超級手電筒,還有可以在200米深的水下暢通無阻的防水搜救燈。他認為,這些挑戰極限的手電筒,或許未來可以在更多的領域應用。

  技術創新引領行業轉型

  在寧波協生照明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一台台數控車床正在工作,幾分鐘的時間,鋁合金材料在精准的切割雕琢之下“變身”成為精致閃亮的手電筒外殼部件﹔流水線上,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組裝、測試和包裝,一片繁忙景象。“最近的訂單量很大。”正在查看生產情況的總經理洪永強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在抓緊生產一批銷往海外的手電筒和提燈產品。

  這家成立於1998年的企業是西店手電筒龍頭企業之一,已經入行20多年的洪永強也見証了西店手電筒產業的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依托傳統模具和塑料業的優勢,西店鎮手電筒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當時不少企業都是小作坊起家。”洪永強回憶道,“產品生產門檻低,技術含量也低,走的是以量取勝的路子,包括我們在內的不少企業都曾深陷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中。”

  這樣的發展模式顯然無法持續。企業想要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轉型升級。痛定思痛,西店手電筒企業競相進行技術改造,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集約型,追求機械化、自動化,大規模實施流水線生產,提升工業水平和效率。

  “從過去的手工小儀表車床,到如今的數控車床,手電筒生產從半自動半手工發展成為自動化。”洪永強說,技術革新轉變了生產方式,也帶來了產品形態的進化,從企業創辦初期的鹵素燈泡塑料手電筒到如今的高亮度、高壽命的大功率LED鋁合金手電筒,產品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近幾年來,西店鎮不少手電筒企業加大研發力度,聚焦中高端手電筒及移動照明產品開發。

  成立於2018年的寧波智鼎電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不到6年時間裡,企業年產值已從5000萬元人民幣提升至超3億元人民幣,成為西店手電筒企業中的“后起之秀”。做技術出身的總經理何紅永在手電筒行業也已經摸爬滾打了20多年,在他看來,智鼎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研發。

  “我們的研發投入很大,企業員工1/3都是研發人員,薪資發放超過50%也是給研發人員。”何紅永告訴記者,為了在性能、功能和外觀上不斷提升產品檔次,同時又保証產品性價比,他要求研發團隊專攻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加快產品更新迭代速度,產品周期一般不超過9個月。

  “成本控制80%來自於研發,好的設計可以解決用戶的‘痛點’,改善產品的評價,讓更多的消費者喜歡。”何紅永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款手電筒產品,這款手電筒在研發時充分考慮了目標市場家庭普遍使用地毯的實際情況,增加了感應關閉功能——隻要燈頭前面有遮蔽物,手電筒就會自動熄滅,以避免因忘記關閉手電筒長時間照射發熱導致火災。他們的多款產品都在北美市場打破了合作商超同類產品的銷量紀錄,其中一款頭燈兩個星期就賣掉了20萬個,后來又推出了“加量不加價”的升級款,銷量累計達到120萬個。

  西店鎮商會負責人鄔雙海表示,西店鎮原本低、小、散的手電筒行業已邁向中高端、規模化、精細化發展,產品在高效節能、智能設計和安全美觀等方面不斷有新突破。“產品不僅技術含量高、可靠性高、亮度高,而且利潤也高。”鄔雙海說。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2000年10月17日,在第88屆廣交會上,發生了這樣一件轟動一時的事——

  寧波寧海縣西店鎮的120多位農民包了一架民航班機來到廣州參展,在外商雲集的國際展會上,這群不怕聽不懂外語、不懼國際競爭的農民企業家,瞬間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一下飛機眼前全是‘長槍短炮’,我一下就蒙了,沒想到有那麼多記者採訪我們。”寧波柏屹電器公司總經理馮財通正是“包機團”的一員,當年的場面他記憶猶新。

  “鎮政府幫我們申請到了90多張臨時証,當時沒有攤位,我們幾家企業拼起來做了一本宣傳冊,見人就發,最后我接到了一筆1萬多美元的手電筒訂單。”現在,馮財通的企業年產值8000余萬元人民幣,90%以上產品出口國際市場,但他最難忘的還是那“第一桶金”。

  包機參展這一創舉,為西店手電筒企業打開了國際市場。在廣交會上,一提到手電筒產品,不少外商會說“China西店”。小小的手電筒,成了西店人的驕傲,也照亮了西店手電筒企業的出海之路。

  如今,20多年過去了,西店的“包機精神”一直在延續、在發展。特別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西店鎮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鼓勵手電筒企業充分發揮優勢,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合作。目前,西店手電筒產業外向度達到60%以上。

  “我們擁有本地的市場、勞動力等各類成本優勢,同時,鎮裡有大量手電筒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供應商,還有強大的基礎生產線支持,能保証手電筒產品快速走出去,及時交貨,抓住市場熱點。”鄔雙海說。

  西店手電筒企業在強化歐美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根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不同需求,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如協生公司針對中東地區電力設施不完善、經常斷電的情況,研發了一款自帶太陽能板的手電筒,一經推出訂單就紛至沓來。

  “我們現在不僅賣產品,還要賣服務。”洪永強說,協生除了設計生產手電筒產品以外,還接受定制化服務,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產品方案和市場銷售方案。“不久前,我們與迪拜客戶合作,通過當地市場調查,了解了目標消費群體對手電筒外觀、性能和功能上的需求后,一周之內就提供了20多套產品方案,最終客戶選擇了其中7套作為產品生產推出,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歡迎。”洪永強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個性化定制案例佔公司產品比重越來越高,目前已達到50%左右。

  眼下,洪永強正打算動身前往柬埔寨做市場調查,進一步拓展東南亞市場。“‘一帶一路’建設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市場,我們要抓住機遇,把西店的手電筒產品和服務賣到世界更多的地方去!”洪永強說。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