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海上“油”路 青春“挺進”超深水

2024年06月08日08:2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上“油”路 青春“挺進”超深水

  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受訪者供圖

  海油發展“海龍”品牌建設青年突擊隊檢測自主油田工具。受訪者供圖

  綠色低碳青年突擊隊隊員對二氧化碳回注壓縮機進行維保。受訪者供圖

  海油工程焊接王牌青年突擊隊。受訪者供圖

  駛出青島,經過長達17天、超1300海裡的遠航,5月29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成功抵達流花油田所在海域。

  由於特殊的圓筒型結構,“海葵一號”重心高、穩定性差,浮於海面極容易發生旋轉。任憑6月初的廣東海域風浪乍起、亂流涌動,“海洋石油291”船大副宋進鵬帶領由船員組成的“新力量”青年突擊隊,正掌舵在深海,通過對錨系絞車的精准操作,將提前布設於海床的錨腿與12根長達2570米的系泊纜進行連接,穩穩地扎牢這座巨型的“海上油氣加工廠”。

  “遇到過各種困難,經歷過多重挑戰,我們各司其職,把風險考慮全面,作最壞的打算,爭取更好的結果。”出征“海葵一號”,宋進鵬感慨,已有近百支來自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不同戰線的青年突擊隊為之奮戰。

  集結起來,向海圖強,不斷標注中國海洋石油工業戰風斗浪新的坐標,是中國海油青年能源報國的歷史傳統。

  20世紀80年代,從尋夢一片藍海開始,一批批青年唱響勞作的戰歌,投身“增儲上產”、矢志科技創新、聚力“提質增效”,鍛造“深海一號”“海洋石油123”“海油觀瀾號”等國之重器,將“出於藍、勝於藍”的青年精神接力傳承。

  今天,青年突擊隊的旗幟仍舊迎風舒展在“藍色國土”,就像宋進鵬所說的那樣,“走向深水領域的技術創新之路,海油青年突擊隊的腳步從未停歇”。

  自立自強,邁開能源報國的無畏腳步

  技能大師工作室內焊花四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焊接王牌青年突擊隊正在為“深海一號”二期工程的水下中心管匯做交付前的沖刺准備。

  這根同手指一樣粗細的、超級雙相不鏽鋼海管,被陳坤拿捏得小心翼翼。他的雙手左右開弓,鏡面焊、自熔焊一系列花式焊接方法嫻熟切換,不一會兒,便留下了百余道細微的焊口。

  海洋工程焊接,是建設海上油氣平台、鋪設海底管線的重要環節。40年前,中國海油第一批女焊工劉桂芝手握一把焊槍苦練超高的焊接技術,成為海油石油焊接行業的奠基人。從此,以劉桂芝為代表的焊工夢之隊將閃耀的榮譽接力。

  “老一輩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我們這掉鏈子。”作為青年突擊隊成員、海油工程技能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陳坤和團隊勇闖智能焊接主戰場,致力於不斷突破海洋石油工業工藝新技術。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工業開發建設能力實現從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此刻,由焊接王牌青年突擊隊智造的油氣匯管如同毛細血管,盤踞在1500米的靜謐深海中,源源不斷地輸送“能源血液”。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焊接王牌青年突擊隊鑽研新材料、新技術,在兩年內攻克了超級雙相鋼小管徑等焊接難題,以高標准、高質量先后建設完成“深海一號”為代表的重大工程百余個。

  “它不用維修,至少能為增儲上產健康工作30年”,陳坤驕傲地說,每年,海油工程技能創新工作室更新迭代自主技術20余項。

  風平浪靜的渤海灣,船舶通航密集、漁業興旺發達。

  由於水域淺且多重用海等因素限制,渤海灣某些區域不適合建設海上平台,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水下技術創新示范青年突擊隊自主探索適用於淺水海域的油氣開發方案——淺水水下生產系統,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受限淺水海域的油氣田開發解決方案。

  這套系統在國內起步較晚,水下儀控工程師韓雲峰介紹,“尤其是一些關鍵零件仍需依賴國外進口”。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科創青年們決心擺脫國外市場壟斷,通過自主創新,逐一擊破了水下生產控制系統傳感器、閥門、光纖連接器等核心技術應用難題。

  深圳西南約200公裡,碧海藍天之間,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台——恩平15-1平台矗立於此,它開採的是我國南海東部海域首個二氧化碳氣頂油田。

  在地下岩層深處,不但有珍貴的油氣資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開採原油時,這些伴生的二氧化碳會一並採出,“逃逸”到大氣中會增大碳排放量。於是,一支“抓捕”二氧化碳的青年突擊隊應運而生,重點研究“二氧化碳地質封存”。

  無相關經驗借鑒、無配套技術支撐,留給方案設計的時間隻有兩個月。時任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油藏工程師孫曉娜和隊員們迎難而上,白天查資料、看文獻,請教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專家,晚上調模型、跑方案、定思路,經過仔細梳理和論証,僅用1個半月就完成了二氧化碳封存方案研究,邁出了國內海上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的第一步。

  擎旗遠航,贏得來自國際的“信任票”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儀實踐中,中國海油青年突擊隊列陣而出,切實為維護全球能源安全、促進全球能源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在伊拉克米桑,跨越6000余公裡,中國200余位海油工人建設中伊能源合作標志性項目——米桑油田。

  十年前,年僅25歲的中國海洋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油藏工程師李長勇著手參與項目建設,他摩挲著一張張資料圖紙,第一次認識了米桑油田:“老油田當時的日產量僅8.8萬桶,基礎設施破敗不堪,正常運轉都很困難。”

  中方建設者做好了讓它改頭換面的准備。“海外大慶”青年突擊隊遭遇世界性難題,“中東地區油田類型以碳酸鹽岩為主,注水開發難度極大”,李長勇回憶。

  憑借著多年經驗積累,中方工程師為米桑油田制定了一套碳酸鹽注水的特色技術方案,效果超過國際同行水平和伊方預期。如今,米桑油田成功實現從日產8.8萬桶到30萬桶的歷史性跨越,成為當地發展石油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海洋石油工業揚帆遠航,從馬六甲海峽出發,抵達非洲和中東,跋涉至太平洋彼岸。青年突擊隊還研發了油田工具、油田化學品等不少有助於油田高效開發生產的“法寶”。

  集中國智能制造於一身的發明創造,不少出自“海龍”品牌建設青年突擊隊之手。他們推動完井防砂、智能注採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國際“領跑”,深水油氣田化學藥劑打破國外壟斷,實現油化學品海外市場“零”的突破。

  談及對標甚至是領先世界一流工藝水平,“海龍”品牌建設青年突擊隊周戰凱認為:“也許我們在某些領域仍有欠缺,但沒關系,我們是青年突擊隊,努力要把這些東西彌補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尚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楊曦、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