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本報記者 劉士安 黃曉慧
2024年06月09日05: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張江機器人谷,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裡,可以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的人形機器人又添了新本領——兩條智能機械臂可自如揮舞,還擁有場景識別能力和學習能力,未來有望勝任很多職業。

  “以前,這樣的技術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現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它在半年內就做到了‘眼明手快’。”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顧捷說。公司實驗室研發的康復機器人,已在2000多家醫療機構服務。

  談起張江的變化,在這裡創業多年的顧捷說:“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創新公司入駐張江,我們找各類人才、找上下游企業、找應用場景,都十分便利。”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要求上海“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的發展定位,由此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拓展為“五個中心”。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上海在這方面要當好龍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海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主線,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實現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整體效能的大幅躍升。

  國產大飛機、國產郵輪、深空、深海等重大科技突破接連實現,體細胞克隆猴、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首創成果相繼問世……上海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提升到50.2件,持續領跑全國。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框架”基本完成,正在向“強功能”加快邁進。

  5月1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運后將使上海光源的實驗研究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上海光源像一艘‘科研航母’,匯聚了國內外一批頂尖學者和優秀團隊。眼下,我們正加緊預研新一代光源設施,去追逐更亮更強的光。”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說。

  做最吃勁的“從0到1”創新策源,上海強基礎、搭平台,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圍繞光子、生命、人工智能等領域,上海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規劃的設施達20個,“國字頭”高端科研平台超過80家。

  動力源自改革。2023年,在“科創22條”“科改25條”基礎上,上海聚焦高校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創新主體關注的重點環節,發布實施“放權鬆綁18條”,以關鍵點的突破引領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新舉措讓有作為的科研人員更有動力,長周期穩定投入機制能讓科研人員沉下心來、長期付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小勤說。

  良好創新生態,吸引八方人才。目前,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集聚人才超80萬人。2023年,上海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1.6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至43.9%。

  目前,上海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逾500家,入孵企業和團隊近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4萬家,張江高新區平均每平方公裡就有1家上市企業。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表示,上海將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堅定不移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奮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9日 01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