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型郵輪“乘風出海”,加速構建全產業鏈

新華社上海電(記者賈遠琨 狄春 張博群)6月7日上午,載有近4000名游客的“愛達·魔都號”靠泊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自2024年1月1日首航至今,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旅客運輸量突破15萬人次,完成了37個航次。
據郵輪游艇行業協會預測,今明兩年我國郵輪旅游市場將全面恢復,進入產業發展新階段。在國產大型郵輪的帶動下,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乘風破浪 國產大型郵輪帶動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自首航以來,每個航次都有約4700名游客,單船游客最高峰出現在5月份,最多超過5000名游客,火爆程度超出預期。”“愛達·魔都號”船長潘尼克說。
如今,每當汽笛鳴響,白色涂裝、流線型船體、身系“敦煌飛天彩帶”的“愛達·魔都號”駛離母港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已成為長江口一道美麗的風景。
“郵輪上全新的硬件設施、船員們熱情的服務都給我帶來美好的體驗。我也會把‘愛達·魔都號’推薦給身邊的人。”7日乘坐“愛達·魔都號”抵達上海的馬來西亞游客洪子強說。
據介紹,目前國產首艘大型郵輪以日韓游為主,未來愛達郵輪船隊不僅將繼續豐富航線網絡,推出中國至東南亞國家、海上絲綢之路郵輪航線等,提供長、中、短相結合的多樣選擇,還將繼續豐富產品譜系,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大中小型郵輪船隊。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投入忙碌的航線運營,國產第二艘大型郵輪建造也進入加速期,預計2026年底前命名交付。目前設計、建造、採購、物流等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中。
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說,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進入下塢總裝階段,標志著我國大型郵輪已形成自主建造能力。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的零部件數量高達2500萬個,吸納了大量企業分工與合作,相關市場空間廣闊。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國兵說,依托國產大型郵輪的自主設計、自主建造和自主運營,我國郵輪產業正從以往的郵輪“過路經濟”,轉變為涵蓋郵輪運營、設計建造、配套供應鏈等領域的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政策頻出 利好郵輪旅游市場
“國產大型郵輪‘出海’的同時,外資郵輪公司密集回歸,讓市場感受到暖意。”上海市寶山區濱江委主任江瑞勤說。
據上海邊檢總站浦江邊檢站執勤二隊隊長史灝介紹,今年以來,包括“愛達·魔都號”在內,已經有5艘大型郵輪在上海母港運營,出入境旅客超過51.6萬人次,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
權威部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20艘國際郵輪在我國境內港口開展運營。
“我們預計中國郵輪市場將迎來新一輪上漲周期,將MSC‘榮耀號’部署到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就是看好上海及周邊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資源。”MSC地中海郵輪中國區總裁黃瑞玲說。
近期公布的入境免簽政策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國家移民管理局5月15日發布公告,決定在中國沿海省份全面實施外國旅游團乘坐郵輪入境免簽政策。自公告之日起,乘坐郵輪並經由境內旅行社組織接待的外國旅游團(2人及以上),可從13個城市的郵輪口岸免辦簽証整團入境。
“入境免簽政策有利於吸引更多國際郵輪在中國靠泊。”從事國際郵輪地接服務的華程天下(大連)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淑秋說,國際郵輪公司對此反應積極,政策公布至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所在的旅行社已經爭取到2艘國際郵輪從大連入境的計劃,預計將帶來上千名外國游客。
此外,《國際郵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靠港補給的規定》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在暢通物資供應補給、通關便利化措施等方面作出規定,著力打通靠港補給環節堵點。
多方發力 助推郵輪產業升級
郵輪建造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郵輪旅游消費帶來的巨大前景,推動中國成為郵輪產業發展的“潛力市場”,但從中長期發展看,仍需多方發力、多點突破。
在設計建造端,業內專家認為,郵輪產業是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助於帶動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但目前,國內郵輪產業供應商仍面臨系統集成能力不強、材料性能不達標、品牌度不夠等共性問題。
“加快供應鏈本土化是第一要務。”陳剛建議,要推動更多“中國制造”在郵輪上應用,並帶動相關系統集成技術的充分消化和高端材料的研發。
在運營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郵輪公司船隊規模仍較有限,旅游資源開發能力也亟待創新突破,運營資源的整合需要加速。有關企業應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運營服務團隊,全面拓展郵輪旅游、郵輪船供、郵輪免稅等業務。
“在諸多政策利好的加持下,中國郵輪產業正蓄勢發力。”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飛說,我國郵輪產業要繼續深化開放發展環境,加強與國際郵輪制造商、運營商、港口、文化旅游等企業的交流合作﹔培育具有競爭力的郵輪產業集群,提高產業協作效率﹔精心搭建特色購物集市,營造潮流購物新體驗,帶動市場擴容﹔推動多元深層的文化交流,釋放郵輪經濟“乘數效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各地迎來客流返程高峰 交通部門多措並舉保障旅客出行安全、順暢
- 人民網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喬雪峰)6月10日是端午節,也是小長假最后一天,各地迎來返程高峰。為應對可能出現的返程、團聚、出游需求疊加的大客流,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多措並舉,堅持守牢安全底線、充實運能運力、細化服務措施,讓恰逢端午節的返程之路更安全、更順暢、更暖心。…
- “端午經濟”升溫 釋放“假日經濟”消費新活力
- 粽香四溢、艾葉流芳,龍舟競渡……今年的端午假期,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打造“新中式”消費熱點,熱氣騰騰的“端午經濟”釋放出“假日經濟”消費新活力。 在廣東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疊滘賽龍舟”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在雲南曲靖,人們用五彩繽紛的“花米飯”作為原料,加入火腿、臘肉、大棗等輔料制作“七彩粽”﹔在湖南益陽,小朋友在博物館全身心投入五彩繩的編織中﹔在湖北秭歸,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手工香囊﹔在內蒙古,博物院裡上演的“古樂端陽—端午傳統音樂秀”讓人感受到傳承千年的文化內涵…… “這個端午節,帶著孩子看看龍舟賽,穿著漢服逛逛非遺市集,包個粽子,做個香囊,在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很多文化知識,感覺特別好。…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