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河北省灤平縣推動規模化種植——

“鄉村是發展的熱土”(幫扶縣駐村手記)

朱金宜 程靜靜
2024年07月03日06: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河北省灤平縣縣城出發,一路穿山過隧。40多分鐘后,車子一拐,下了高速,就進入了紅旗鎮橋頭村的地界。

  村口的農田綠意盈盈,紅旗鎮黨委書記金成介紹:“這片地是老范承包的,種的都是土豆。”

  老范名叫范雲紅,今年59歲,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橋頭村村支書冀海洋介紹,2016年,老范返鄉務農,在灤平縣紅旗鎮租用農戶流轉的土地,開始探索規模化種植。

  憑借在外務工的經驗,老范打算種植麒麟瓜。“種瓜全過程都離不開人,從鋪設地膜到除草打秧,多的時候每天能有四五十人忙活,還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說起種瓜,老范有說不完的話。

  臨近中午,來自南白旗村的楊大姐正在大棚裡忙著為西瓜整枝。

  “這兒離我家不遠,農閑的時候來干活,一天能賺兩三百元。”楊大姐告訴記者,“別看好多人去打工了,地可沒荒下,我們村裡還有個果園子,有1000多畝地呢。”

  在南白旗村西溝自然村的一片坡嶺上,果園負責人楊士紅正在為梨樹疏花疏果,“最近幾年,就數今年結的果最多。咱們的梨不論斤賣,論個兒賣,品質好著呢。”

  這種梨名叫“福見喜”,成熟后顏色是粉紅色的。“40片葉子為1顆梨供應養分,才能長成這樣。”楊士紅說。

  紅旗鎮副鎮長於洋介紹,這片山地上曾有一個老梨園,但種植的品種較雜,挂果率也不高。2016年,楊士紅和朋友一起接手老梨園,成立合作社,並租賃同村農戶的土地,通過高接換優、補植補造等方式,建起這個擁有3萬余株果樹的新梨園。

  從平整土地到尋找優質品種,從供水供電到施肥打藥,從補苗除草到套袋採摘,楊士紅在園子裡一干就是8年。起初一起創業的朋友相繼退出,隻剩他仍在堅持。“投入多了,有感情了,我舍不得這片園子。”楊士紅說。

  去年,得益於灤平縣產業扶持政策,楊士紅逐步在果園裡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利用果樹下方的空地,套種蒼術450畝,養殖蜜蜂30余箱。

  “有了蜜蜂授粉,果品質量和產量都得到提升,賣蜂蜜也能增加一份收入。”楊士紅說,為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縣裡還為每畝地提供每年1000元的補貼,指導果農鋪設滴灌設備、覆蓋地膜,組織果農前往安國市、樂亭縣等地學習中藥材種植技術。

  今年,在梨樹林對面的山坡上,楊士紅還嘗試利用山杏的枝干嫁接培育西梅,拓展果園的種植品類。據了解,楊士紅的果園已經帶動周邊120多名農民就業,其中21人為固定用工,人均每月增收2500元以上。

  近年來,紅旗鎮引導和鼓勵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以租賃方式發展規模化種植,有序流轉土地3500余畝,種植娃娃菜等蔬菜,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草莓、西瓜等水果,帶動臨時務工1800余人次,推動農業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去年娃娃菜一出菜地就被搶收,收購價9毛錢一棵,一畝地大約有8000棵,一季菜就能賺不少錢!”在紅旗鎮紅旗村,種植大戶劉佔坤看好當地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等優勢,種植了600多畝娃娃菜。

  今年,劉佔坤用100畝地培育草莓苗,到了秋天,這些草莓苗將被移栽到山東等地的大棚。

  “越干越覺得,鄉村是發展的熱土。”望著茁壯生長的草莓苗,劉佔坤感慨,“隻要肯下功夫,把地種好,土裡就能生金。”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3日 06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