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城鎮化進程“下半場”:以土地要素保障高質量發展

歐陽易佳
2024年08月09日09:3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6.16%,距離“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的目標已經實現。城鎮化進程步入“下半場”,如何以高質量城鎮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當下各界關心的話題。

日前,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在全國“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基礎上,有效集聚各類要素,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人口集聚相統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增強土地要素對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能力,有利於發揮新型城鎮化地區增長極的正外部性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區域一體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嚴金明告訴人民網記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增量用地要全面實施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化國土空間利用結構,提高國土空間的利用效率。

嚴金明認為,積極探索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與常住人口規模、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相挂鉤,建立新增用地指標獎懲機制,方能實現以土地要素保障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在此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然資源部負責履行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責部門之一。

“在發揮國土空間規劃戰略引領和指導約束作用方面,分類推進城鎮空間協同緊湊布局,出台都市圈空間規劃、市縣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要求各地立足主體功能定位和城鎮化發展階段,因地制宜編制城市規劃,推動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張兵說。

“推進城鎮用地供給結構、空間形態匹配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均衡配置住宅、商業、工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用地,合理增加保障性住房和租賃性住房的用地規模。”嚴金明說,在國土空間規劃管控下,允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節余指標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內跨區域交易,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機制。

嚴金明認為,應積極推進存量用地提質增效,針對新型城鎮化地區人口快速流動的現實情況,通過城市更新、城市土地整治、存量用地盤活等政策供給,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質量提升。

“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需要堅持穩中求進,採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等多種方式推進實施。”嚴金明說。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張蔚文認為,在新的發展階段,亟需推動城市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提升存量建筑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城市功能的全面升級。“尤其是人口密度較高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應轉變發展方式,降低增量開發強度,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積極引入新興業態,在實現存量空間增值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使城市迸發出新的活力。”

張蔚文建議,在此進程中,地方政府發揮引領作用,引入多元社會資本和市場化運作模式。一方面,拓寬融資渠道,強化城市更新的資金支持,共同推動城市更新項目的落地實施﹔另一方面,確保存量空間與市場消費環境的動態變化相適應,提高城市的產業孵化能力,推動人才和消費人口的集聚,推動城市功能的有機生長,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責編:羅知之、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