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氣候變化年報(2023)》發布

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 (記者楊虞波羅)今日,中國氣象局在2024年9月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極地氣候變化年報(2023)》。
年報介紹,南北極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利用多種氣候資料分析表明,2023年南北極地區表現出持續的氣候變化放大器效應,極端事件頻發,對當地生態和全球天氣造成顯著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南極地區氣溫較常年略偏高,整體呈東-西區域差異大、極端冷和極端暖事件並存態勢。2023年,南極大陸年均氣溫為-31.86℃,較常年略高0.05℃。南極半島和西南極地區年均氣溫持續快速上升,2023年有3站秋季氣溫創歷史第二高、7站創歷史第三高記錄。7月7日極夜期間,南極點氣溫一日內飆升40℃,由-74℃增溫到-34℃。東南極則出現冷異常,7月中旬至8月末,南極大部地區連續發生4次極端寒潮,維多利亞、威爾克斯等區域13個觀測站點創造有觀測以來最冷記錄﹔威德爾海A23a冰山脫離冰架,面積達4000k㎡,成為世界上最大冰山。
北極地區增溫放緩,仍經歷了1979年以來最暖夏天,整體呈“陸暖海冷”分布。1979至2023年,北極增溫是同期全球升溫速率(0.18℃/10年)的3.4倍。2023年北極地區年均氣溫為-9.19℃,較常年高0.97℃﹔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平均氣溫為-12.74℃、4.52℃、-7.09℃和-21.14℃,其中秋冬季節嚴重偏暖﹔按照區域來看,環北冰洋大陸地區特別是加拿大北部、巴倫支海-喀拉海沿岸,2023年偏暖幅度達到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加拿大北部地區異常高溫少雨,導致嚴重干旱,誘發了持續5個月的野火,造成巨大損失﹔6月26日,格陵蘭冰蓋最高點氣溫達到0.39℃,超過了零點,造成冰蓋大面積融化。
南極海冰持續快速減少,再創消融記錄,引起全球關注。2023年2月21日,南極海冰范圍低至1.788×106k㎡,再次刷新2022年最低記錄﹔特別是,南極海冰在過去一年中持續保持低位,年累積海冰范圍遠遠低於歷史記錄。這是近年來全球氣候最極端的事件之一。
北極海冰繼續減少,但減少速度有所放緩。2023年最大范圍為14.62×106k㎡,是歷史第5低值,最小范圍為4.23×106k㎡,是歷史第6低值﹔受春季海洋氣溫影響,北冰洋海冰開始消融較晚,夏秋季高溫導致凍結也同樣推遲。
南極臭氧洞形成提前且持續時間明顯延長,北極臭氧總量高於歷史平均。2023年南極臭氧洞提前了10天形成,9月21日達到單日最大面積2.6×107k㎡﹔受湯加火山噴發物質輸送影響,南極平流層雲偏多,使得南極臭氧洞持續到12月20日關閉。同時,北極極渦偏弱且平流層氣溫較高,抑制了北極大規模臭氧損耗,使得臭氧總量偏高。
極地地區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與全球變化趨勢相似,均呈穩定的上升趨勢。相對於2021年,極地地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均有所升高﹔2022年南極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六氟化硫的年平均濃度分別為414.40ppm、1857.87ppb、334.72ppb和10.78ppt﹔北極大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六氟化硫的年平均濃度分別為420.12 ppm、2004.02 ppb、336.08 ppb和11.28 ppt,其中,南極和北極地區六氟化硫較2021年平均濃度分別上升 0.38 ppt和0.42 ppt,均為歷年最大增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