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虛擬現實——

營造身臨其境新體驗(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聚焦文化新業態)

沈 皛
2024年09月13日07: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

崔昊夫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虛擬現實影像通過視聽雙向互動,消弭了傳統影視中觀眾與屏幕之間的距離,觀眾成為影像敘事的一部分,成為場景中的主體。而且,與傳統影視不同,虛擬現實影像更注重個體化、個性化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路是身體力行,是把知識具象化。而今,通過虛擬現實的技術手段,我們能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學習知識,將“讀書”與“行路”有機聯系

豐富的數據源、廣闊的應用場景與巨大的消費需求,是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今年暑期,北京石景山首鋼園開設的大型元宇宙數字體驗綜合展,吸引游客爭相打卡。在這裡,觀眾頭戴虛擬現實(VR)設備,不僅可以跟隨數字人導游飛入鐘鼓樓,開啟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之旅,還可以夢回唐朝,盡覽長安古城美景,與古人展開跨時空對話。

近年來,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迅速發展,各類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公布的2023年度虛擬現實先鋒應用案例中,僅文旅領域的應用就涵蓋傳統文化數字化、數字演藝、智慧旅游、展覽展示、文物修復、網絡直播等方面,覆蓋內容制作、傳播、營銷、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可以說,虛擬現實技術已邁過實驗性階段,在實際應用中開創著新的文化業態。

科技重塑視聽

虛擬現實影像在視聽體驗上的獨特性在於,它不只是影視的“全屏化”“立體化”,更能讓觀眾與環境深入互動,從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和沉浸感。因此,在創作伊始,虛擬現實影像就與傳統影視截然不同。傳統影視通過既定視角呈現故事,無論是畫面構圖還是劇情發展,觀眾都隻能單向接收,也更容易追隨創作視角理解作品含義。虛擬現實影像360度的3D全景視野,則讓信息從四面八方涌來,俯仰之間皆可觀可感。如何既讓觀眾沉浸其中又實現情節推進,提升影像的真實性和互動性,是虛擬現實敘事面臨的主要挑戰。

隨著技術的進步,虛擬現實影像的互動體驗更加流暢自然。觀眾可以通過轉動頭部、視線聚焦等方式進行交互,不同動作影響劇情的不同走向和發展。例如在虛擬現實動畫《虫虫之夜》中,觀眾視點落在不同位置,隱藏的虫子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有些虫子可能會調皮地躲藏起來,另一些則會好奇地探出頭來與觀眾“交流”。這種細致入微的互動設計,不僅增強觀眾的沉浸感,還使得整個體驗過程充滿驚喜和樂趣。

除了視覺之外,聽覺也在虛擬現實敘事中起著關鍵作用。現實生活中,盡管視覺佔據人類70%以上的感知,但雙眼重合視域不足180度。相比之下,人們的聽覺不僅有360度感知范圍,而且耳朵的掩蔽效應會讓人的注意力在聲音的提示下集中和聚焦。因此,相較於傳統影視通過左、右兩個立體聲道匹配屏幕內容,虛擬現實影像的環繞聲布局需要與觀眾的視覺體驗無縫銜接。當觀眾站在不同位置時,聲音位置也會隨之移動,帶來更加逼真的效果。在“敦煌奇境”多媒體展中,創作者運用環繞聲技術,根據情節發展將莫高窟外的風沙聲、窟內的腳步聲、壁畫中的樂器聲等聲音元素融入其間,讓觀眾聞聲而行,穿梭於古老的時光回廊,在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中聆聽歷史低語。

虛擬現實影像通過視聽雙向互動,消弭了傳統影視中觀眾與屏幕之間的距離,觀眾成為影像敘事的一部分,成為場景中的主體。而且,與傳統影視不同,虛擬現實影像更注重個體化、個性化。觀眾借助虛擬現實設備,能夠完全沉浸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享受獨屬於自己的空間。這種體驗使得觀眾與影像內容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

世界就在眼前

一直以來,人們堅信“眼見為實”。然而,虛擬現實技術以虛實互融、沉浸交互的方式,能夠構建出不是真實、勝似真實的感知。特別是在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方面,虛擬現實技術具有獨特優長。無論是千裡之外的博物館展覽,還是年代久遠的歷史場景,觀眾都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隨時隨地身臨其境,感受其獨特魅力,仿佛世界就在眼前,歷史就在當下。

名為“山海奇豫”的上海豫園燈會,以中國傳統典籍《山海經》為藍本,通過虛擬現實互動和非遺燈彩的兩相結合,打造出一個瑰麗美妙的東方美學空間。寧波天一閣博物院在虛擬世界建立數字孿生體,游客可以通過其微信公眾號,進入全景導游頁面,一覽天一閣美景﹔也可以在線下展中戴上虛擬現實設備,“登上”書樓,翻閱古籍,感受跨越時空的墨香。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路是身體力行,是把知識具象化。而今,通過虛擬現實的技術手段,我們能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學習知識,將“讀書”與“行路”有機聯系。例如,中小學課本中有關於長城的文章,但親臨長城卻沒那麼容易。虛擬現實影像《見微知“筑”識長城》中,觀眾可以“行走”長城,探索山海關、嘉峪關等重要關口,從不同角度體驗長城的雄偉壯麗,並通過互動了解長城的建造過程、軍事作用以及與之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這種虛擬體驗讓觀眾對世界文化遺產有了直觀了解,進而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傳統文化的打開方式極大拓展,同時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數劇京韻”項目,將京劇名段、歷史戲台、人物扮相、經典動作等元素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動作捕捉等技術相結合,打造了京劇文化數字資產庫,將京劇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可交互的數字內容,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京劇表演。

多維感官互動

不同的媒介造就不同的場景和內容。當下,得益於科技的進步,虛擬場景的逼真程度越來越高,虛擬和現實之間的邊界更加模糊。除了視覺與聽覺之外,觸覺、味覺等感官正逐步整合到虛擬世界裡,給人們帶來新體驗。無論是電視劇《三體》中能感受到震動、灼熱的“三體游戲”,還是電影《頭號玩家》裡有疼痛感和重力感的虛擬“綠洲”,科幻作品中想象的場景正逐漸變成現實。

當下虛擬現實設備的主要發力點是減輕設備重量和改善舒適程度。與此同時,很多科技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全身穿戴設備,希望通過最新觸覺反饋系統,將虛擬世界中的物體質感、重量和溫度傳遞給用戶。用戶在體驗中不再只是接收視聽信息,而且能夠“觸摸”到虛擬物體。目前,有的設備已經可以實現讓用戶感受到風吹過皮膚的涼意、握住物體時的發力,甚至是奔跑時身體的震動。有的設備能夠捕捉用戶心率和肌肉活動等生理數據,從而根據用戶反應調整虛擬現實中的體驗。有的設備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實時捕捉用戶的全身動作,並將其映射到虛擬世界的角色上,實現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全身動態互動。當用戶行走、揮手或跳躍時,虛擬角色與其動作高度一致,每一個細微動作都能在虛擬世界得到生動呈現。這種高度個性化的互動將“身臨其境”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給虛擬現實技術帶來變革。人工智能強大的分析能力和運算速度,將帶動虛擬現實影像創作生產進一步迭代升級。未來的虛擬現實產品在提供感官體驗的基礎上,還能根據觀眾的情感、行為和偏好提供實時動態的情緒體驗,虛擬現實中的人物、場景和情節將根據觀眾的反饋自我調整和進化,變得更加生動和智能,更加靈活地適應觀眾的不同需求。

豐富的數據源、廣闊的應用場景與巨大的消費需求,是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我們期待,隨著科技的發展,虛擬現實將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方面有更大作為,更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版式設計:沈亦伶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