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智庫發布最新報告稱——
中國正成為高科技領域創新引領者
近日,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報告稱,該機構開展的一項為期20個月、對中國10個先進技術領域創新能力的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在核能和電動汽車領域已躋身全球創新前沿﹔在人工智能(AI)、量子技術等4個領域與全球領先者相差無幾。得益於成本優勢和與日俱增創新能力的雙輪驅動,越來越多中國公司正享譽全球。
美國Interesting Engineering網站報道稱,這些成果有力証明,中國對創新的重視程度遠超往昔,在提升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創新能力的持續加強,得益於中國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
中國創新能力與日俱增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ITIF深入分析了44家中國公司的創新能力。這些公司涵蓋機器人、化學材料、核電、半導體、顯示技術、電動汽車和電池、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以及生物制藥和機床等10大領域。
報告指出,中國在核電領域處於領先水平﹔在電動汽車和電池方面比肩全球先進水平﹔在機器人、顯示器、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領域接近先進水平。
報告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核反應堆技術的領導者。中國在過去10年開發的核反應堆的數量超過了美國過去30年部署的總量。中國計劃到2035年建造100多座新的核反應堆。在大規模部署第四代核反應堆的能力方面,中國目前可能領先美國10年到15年。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佔全球總產量的77%。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與銷售國。去年,比亞迪售出300萬輛電動汽車,幾乎是特斯拉全球銷量的兩倍。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報告稱,量子技術不僅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還有可能對經濟與社會產生變革性影響。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國佔據全球主導地位,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開通、“墨子號”衛星升空,這些便是最好的証明﹔在量子傳感方面,中國與美國大致相當﹔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國雖稍有差距,但正奮力追趕。
報告還顯示,在生成式AI研究成果產出方面,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各自貢獻了數千篇論文,探索了AI的無限可能性。但在論文引用次數方面,中國仍有提升空間。盡管中國的AI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成熟,但仍面臨重大挑戰。在AI私人投資方面,美國公司吸引了更多風險投資,推出了更多具有開創性的AI模型。不過,隨著外國投資者(包括沙特阿拉伯等)開始重視中國AI發展的巨大潛力,這一差距有望縮小。
科技政策為創新保駕護航
報告指出,在創新領域中國曾一度被認為是追隨者,但近年來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政府和企業加大了對高價值技術研發的投資力度。中國創新的持續推進要歸功於中國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
Interesting Engineering網站的報道指出,依托這些政策,中國政府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置於優先發展地位,全力打造世界級研究機構與工業技術園區,為科學研究提供經費、資助和稅收優惠,並鼓勵公私合作,共筑創新生態。
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的科技政策在短時間內顯著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使其達到世界級水平,並推動了整體研究產出的指數級增長。以論文發表為例,2012年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約為33萬篇,美國發表了43萬篇。但到2016年,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已激增至90多萬篇,超過了美國。
此外,中國科學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升,大量高質量專利的獲得彰顯了這一點。2020年,中國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授予的專利數量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表明中國的創新與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正向關系,創新投入轉化成了更多更高質量的創新產出。
快速進步追趕世界前沿
ITIF的報告在肯定中國創新成就的同時,也指出在化工、機床、半導體和生物制藥領域,中國目前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不過,中國在這些領域正在迅速追趕。
報告顯示,雖然中國在用於冰箱、心率監測器等設備中的芯片研發方面已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高質量半導體生產方面仍存在差距。另外,中國生物制藥行業正初露鋒芒,具體表現為生物技術相關科學出版物的數量和質量雙雙激增﹔新藥研發成果不斷涌現﹔在中國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正在不斷增加。
報告認為,盡管在某些領域,中國還沒有成為世界創新領導者,但正在取得極其快速的進步。未來10年到20年內,中國很可能在大多數先進產業中達到或非常接近全球創新前沿。在新一波創新浪潮中,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世界創新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