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一個嘎查見証內蒙古“綠進沙退”

2024年10月09日08:45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呼和浩特電(記者李雲平)金秋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烏蘭哈少嘎查附近的酸棗園裡郁郁蔥蔥,紅彤彤的酸棗挂滿枝頭。

作為“國家林草鄉土專家”的烏蘭哈少嘎查村民任二換和村民們一邊摘酸棗,一邊告訴記者:“我們這個酸棗園位於烏蘭布和沙漠東緣,一共有2400多畝,過去是光禿禿的砂石灘。酸棗樹是鄉土樹種,不僅能防風固沙、改善生態,還有較高經濟價值。我們種好酸棗樹,就有了恢復生態、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烏蘭哈少嘎查地處黃河“幾字彎”荒漠半荒漠化地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過去受干旱等因素影響,這裡一度沙進人退,“白天點油燈,夜裡沙堵門”。為改善生態環境,從2012年起,該嘎查黨員任二換帶頭組織農民以栽植農田防護林為主要手段治理風沙和荒灘,利用鄉土樹種營造人工林。任二換拿出多年的積蓄,置換土壤,開挖機井,鋪設滴灌管道,試驗種植蒙古扁桃、沙冬青、檸條等荒漠原生樹種獲得成功,成活率達到85%以上。

經過10多年努力,烏蘭哈少嘎查周邊建成2400多畝生態經濟林,曾經飛沙走石的砂石灘變成了草綠樹茂的果園,完成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轉變。村民馬維尚說:“植被恢復了,生態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栽植生態經濟林的行列中,逐漸讓荒沙荒灘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烏蘭哈少嘎查的綠色巨變是內蒙古持續推動生態治理的縮影。內蒙古橫跨“三北”,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多年來,內蒙古各族群眾在與風沙危害斗爭中不斷探索、勇於實踐,逐步建起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壯美。

據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馬強介紹,內蒙古科學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多項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採取人工造林種草、飛播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草)等綜合措施,促使沙區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累計完成營造林1.43億畝、種草3.52億畝、防沙治沙1.66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全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內蒙古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沙地林果、中草藥材、新能源、沙漠生態旅游等優勢產業,培育一批林草沙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經濟林產業,激活綠色發展新動力。2023年,全區林草沙產業年產值達871.8億元,較2022年增長44.5%。

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內蒙古創新探索出一批生態治理模式。例如,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探索“光伏+沙產業”協同發展模式,不僅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還使沙漠成為金山銀山,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阿拉善盟依托沙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沙產業,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採種3個百萬畝產業基地,昔日的“沙窩窩”變成如今的“金窩窩”。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