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普職稱評定叫好
前不久,中國科協開展了2024年科普職稱評定工作,74位科普工作者獲得正高、副高和中級職稱,其中,獲得高級職稱人數較去年明顯增加。
科學普及是推動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設高水平科普人才隊伍是壯大“科普之翼”的關鍵。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專門的職稱評審體系,科普工作者要想晉升職稱,往往靠打“擦邊球”,參加研究、工程、文博等系列職稱評審,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些全國性學會、協會、研究會的科普工作者,甚至無職稱可評。
這一現實問題,不僅影響了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科普工作的職業吸引力不足。據統計,2022年我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不足200萬,不到全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的2%。與新時代科普事業的發展形勢相比,隊伍規模存在較大差距。
為適應科普工作的職業化需要,激勵更多人員投身科普事業,自去年起,中國科協試點開展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把職稱評定分為科普研究、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兩個方向,當年共評出科普專業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71名。獲評科普職稱的同志普遍表示,責任感更強了,積極性更高了,要把科普這項高尚的事業一直做下去。
今年科普職稱評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加注重對工作實效的評價。在評審標准上,明確將科學傳播教材教案、科普音視頻、活動賽事及講座報告等作為核心指標,特別設置了網絡閱讀量“10萬+”的優秀科普作品等同於發表論文的“直接認定”通道。這一做法,彰顯了“破四唯”的評審原則,有利於實績突出的科普人才脫穎而出。
通道暢了,標准有了,但評審工作還處於起始階段,還需要更多長效機制來保障其實施。比如,現在許多企業、社會組織和相關人員對申報渠道、流程了解還不多,很有必要加大宣傳力度,使職稱評定的參與度不斷提高,把制度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另外,還應加強評審部門與用人部門間的溝通,推動“評聘結合”制度落地,讓“評出來”的科普人才真正“用得好”。
對科普人員自身而言,也要主動適應職稱評定的新要求,創造性地開展科普工作。比如,在創作時,應更加注重內容的科學性、准確性和趣味性,力求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創新,使科普傳播既有“料”也有“趣”。
科普職稱評定既是重要的創新之舉,更是務實的激勵之策。我們相信,通過深入實施、不斷完善這一制度,必將推動優秀科普人才持續涌現,為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提供強勁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