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導航技術發展 智慧交通正逐漸由願景變為現實
我國是海洋大國、航海大國、造船大國,擁有廣袤的管轄海域和漫長的海岸線。江河湖海之上,航運貿易蓬勃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有力。
如今,我國水運已基本形成以南北海運、長江干線等為大通道,主要港口為樞紐的基礎設施發展格局,貨運量、港口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一,水運大國地位逐步確立。
港口是貨物進出口的重要門戶,港口貨物吞吐量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據交通運輸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我國沿海和內河港口進出港船舶數量達1521.17萬艘次,貨物吞吐量達91.84億噸,同比分別增長14.35%,4.85%。
“中國始終致力於推動航行領域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世界上航運設施體量最大、海上運輸貨物最多、船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交通運輸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岑晏青在國際航聯2024年世界大會開幕式上表示,當今世界,導航技術的進步對於推動智慧交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高度重視智慧交通發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與中國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智慧交通正逐漸由願景變為現實。
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何建中在開幕式上表示,導航技術的創新發展將聚焦於智能化、高精度定位、多模態交互以及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人們提供更精准、更直觀的導航指引和更加個性化的服務,賦能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何建中指出,中國航海學會十分關注導航及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通過學術研究、技術交流與服務,推動了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實際需求的精准對接。學會還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協同推進國際和區域航海科技合作平台機制建設,有效促進航海科技的深度合作與交流共享。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則表示,在新技術變革和大環境變革的雙重挑戰下,全球航行業發展更需要加強合作,聚合全球航行科技創新資源,共同促進全球導航技術知識共享。
近年來,中國的導航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今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59顆和第60顆北斗導航衛星,進一步提升了北斗三號系統的可靠性和服務性能。新衛星在星載原子鐘配置和新型星間鏈路終端的搭載等方面的技術升級,有助於確保北斗三號系統的平穩運行。北斗系統的服務用戶現已超過10億,並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兼容共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在大會上表示,北斗全球系統具備功能多、技術多、精度高等特點,在導航、通信、搜救、遙感、遙測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由后發和創新形成的內生優勢為北斗規模化跨時空域、跨行業領域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
劉經南指出,目前,我國北斗規模應用主要體現在區域、行業、社會等層面,例如為國家治理、重大工程等提供關鍵技術保障,為交通運輸、農業漁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應急救災、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高效便捷服務,為航空航天、海洋探測、地球觀測、網絡通信、基礎科學等領域提供新的平台和手段,以及通過政府補貼等激勵支持社會公益領域規模應用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