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科技觀察︱我國空間科學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

人民網記者 趙竹青
2024年11月01日15:5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成功發射,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將開展覆蓋生命、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等領域的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31日,我國“天關”科學衛星(又名愛因斯坦探針)正式在軌交付,它是國際首顆大視場軟X射線聚焦成像天文衛星,在軌測試期間已取得一批領先成果。

喜訊連連的背后,是中國正以穩健的步伐,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舞台上,書寫著空間科學探索的新篇章。

近年來,我國空間科學邁入發展“快車道”,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從“悟空”對暗物質粒子的不懈追尋,到“墨子”首次開展空間尺度的量子科學實驗﹔從我國首個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慧眼”洞悉宇宙奧秘,到“羲和”“夸父”競相逐日﹔從“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採樣返回,到“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新紀元……這些成就不僅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推動著我國逐步走向世界空間科學舞台中央。

尤其是中國空間站建成我國首個太空實驗室,已成為推動空間科學研究的重要平台。未來10年間,32個研究主題、上千項科學研究將滾動實施,在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等領域取得更多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的身影日益增多。此次交付使用的“天關”衛星,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導,歐洲空間局、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參與研制,並在科學研究方面開展更多國際合作。而計劃於2025年發射的“微笑衛星”項目,更是中國和歐空局在衛星全生命周期內開展的全方位合作。

不久前,我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規劃發布,未來發展藍圖愈發明晰。該規劃圍繞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設計了面向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三步走”路線圖——力爭在2027年使我國空間科學進入國際第一方陣,2035年在重點方向上躋身國際前列,2050年在重要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

當前,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國際月球科研站、火星和木星深空探測等一批空間科學任務正在有序推進,2050年前,還將繼續研制大約50顆空間科學衛星。中國人的太空腳步,正以前所未有的堅定與豪邁,邁向星辰大海的更深處。

(責編:趙竹青、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