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出征

2024年11月02日09: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11月1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乘著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和“雪龍2”號,從廣州南沙碼頭出發,奔赴南極。本次考察將歷時近7個月,預計於2025年5月返回國內。考察隊由來自國內80余家單位的500余人組成。

為秦嶺站建設“添磚加瓦”

今年2月,我國第5個南極科考站——秦嶺站開站,這是我國第3個常年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本次考察中,推進秦嶺站考察保障能力建設是重點之一。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介紹,考察隊將為秦嶺站安裝配套設施設備,為首次開展秦嶺站越冬考察任務提供支撐,也將為全世界的科學工作者持續探索自然奧秘、全面科學認知極地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條件。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領隊王金輝介紹,考察隊將完成秦嶺站主體建筑結構和牆板安裝收尾,科研棟、室外管線、通信基礎設施、污水處理系統、海水淡化系統、新能源微電網系統等配套設施的安裝。秦嶺站首次迎接越冬考察,由於這次越冬經歷的極夜時間長、人數多、工作量大,對考察站各系統和智能化要求很高,因此越冬期間還將完成秦嶺站主體建筑內部裝修和消防、智能化等各系統調試工作。在具體執行上,考察隊把“綠色科考”的原則貫穿於設計、建造、定制加工設備系統的始終,充分展示我國南極科考的綠色建造、綠色技術和綠色設備。

值得一提的是,秦嶺站專門建設了新能源系統,主要包含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型能源,以彰顯我國在南極特殊環境下的建筑技術實力和保護極地的理念,以及用實際行動履行國際環保要求的承諾,展現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圍繞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等開展調查

科學考察是南極考察的重中之重。本次考察中,考察隊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

王金輝介紹,考察隊依托“雪龍”號和“雪龍2”號的考察能力,將分別在東南極的普利茲灣和宇航員海、西南極的羅斯海和阿蒙森海,以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綜合調查監測——

在大氣環境調查方面,除了利用自動氣象站和人工觀測等方式觀測常規氣象要素外,還將開展大氣成分和溫室氣體檢測,其結果有助於大氣成分含量變化及其溫室氣體源匯影響的科學研究。

在水體環境調查方面,包含水文和化學兩部分。本次考察的水文環境監測除了常規的溫度、鹽度、流速、流向外,還將繼續在南極布放長期觀測潛標,重點關注南極底層水在全球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化學環境部分,將通過連續走航或立體分層採集水樣,分析5項營養鹽、溶解氧、碳等多個項目,對比分析南極海洋中海水化學組成,以及與中國近海及其他中低緯度的差異。

…………

此外,開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領域的國際合作,也是本次科考的一大重點。本航次將繼續實施多國合作的國際南極“環行動計劃”﹔實施與澳大利亞、挪威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區域航空調查任務,探索南極冰蓋接地帶等關鍵數據空白區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蓋物質平衡的精准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並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意大利、韓國、俄羅斯、智利等國繼續開展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記者 楊舒)

(責編:郭思邈、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