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海葵一號”“海基二號”啟動無人生產模式——

台風來了,海上油田不停產(記錄中國)

本報記者 丁怡婷
2024年11月11日0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制圖:蔡華偉

  “台風臨近,接到指令,全體人員搭乘直升機撤離。”今年第22號台風“銀杏”來襲。受其影響,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台“海基二號”所屬流花油田海域的風力達到10級、浪高6米。11月8日,70多名海上作業人員全部撤回陸地。

  作業人員全部撤離,海上油田還能正常生產嗎?

  近年來,中國海油穩步推進智能油田建設,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勘探開發業務深度融合,多個油氣田建成“台風生產模式”,提高油氣安全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11月9日,“海葵一號”“海基二號”共同服役的我國首個深水油田二次開發項目,投產50余天來累計產量突破5萬噸。

  “距台風中心230公裡,風速35節,橫搖0.7度,縱搖0.4度……”在位於廣東深圳的流花油田生產操控中心,工作人員緊盯屏幕上的實時生產參數,通過遠程操控系統,控制240公裡外的“海葵一號”和“海基二號”進行生產。

  “進入‘台風生產模式’,海上作業人員撤離到陸地后,通過‘復制’到陸地的中控系統對海上設施進行遠程操控,操作信號通過衛星這個‘超級WiFi’進行傳輸,實現台風期間少停產甚至不停產。”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副總經理吳小路介紹,過去,流花油田每年受台風影響關停時間超過7天,帶來原油產量損失超過8萬噸,經濟損失超3億元。

  迎戰台風考驗,也離不開能源重器自身的精妙設計和牢固“扎根”——

  “海基二號”總高度達428米,總重量超5萬噸,導管架相當於“地基”,支撐海上油氣平台搭載的300余套設備,它將生產系統從水下搬到平台上,主要負責原油開採和預處理。

  導管架底部有4個邊角,每個邊角各有4根裙樁套筒、直徑近3米,共16根,樣子類似火箭底部的推進器。在打樁錘和水下機器人的配合下,16根長約170米、直徑約2.7米的鋼樁,分別插入裙樁套筒、釘入海底,再用特質水泥將空隙填滿。中國海油流花油田作業區裝備部經理曾強介紹,為更好應對深海極端惡劣環境,“海基二號”還針對性設計配備了深水導管架數字孿生健康管理系統,可全方位監測導管架的環境載荷和結構響應,提升深水油氣生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海葵一號”總重量約3.7萬噸,最大儲油量6萬噸,負責將“海基二號”開採的原油,處理成合格原油進行儲存、外輸,每天可處理原油5600噸。

  從傳統的船型結構變為圓筒型結構,“海葵一號”對於各方向風浪流敏感性較低,可以更好適應深水環境﹔與此同時,採用多點系泊方式進行安裝,12條錨腿由“錨鏈+中水浮筒+聚酯纜”構成,分為3組、每組4條,單條錨腿長2570米,其中,聚酯纜以高強聚酯滌綸繩為內芯,外部編織耐磨滌綸外套,幾十萬根纖維組成一根整繩,單根長度1300米,破斷力強度高達2300多噸,從東北、東南、西北3個方向提供穩定的系泊力。

  為了讓導管架更好抵御海水腐蝕,項目還首次將犧牲陽極與電流陰極保護技術同時應用於超300米深水。簡單理解,就是在導管架外圍加裝以鋅為主要成分的陽極,“犧牲”自我,替代導管架鋼結構先被腐蝕﹔同時,安裝貫穿整個導管架的通電纜繩,相當於又穿了一層“防腐衣”,為未來30年的深水防腐蝕保駕護航。

  曾強說,目前“海葵一號”“海基二號”已實現移動5G網絡通信覆蓋。下一步,依托5G網絡,流花油田還將探索關鍵設備智能診斷、人工智能輔助、智能安全管理等數智化工具應用,力爭在安全管理上實現遠程實時應急視頻指揮,在油田開發上實現海上鑽井數據回傳、生產運營期數據實時雲採集等一系列新功能。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1日 02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