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科學傳播將朝著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2024年11月17日08:3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學傳播將朝著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呈現什麼變化?主流媒體在科學傳播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我國的科學傳播具有什麼特點?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剛剛出版的《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中找到。

11月14日,《報告》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報告》對2022年至2023年中國科學傳播發展狀況進行了客觀評述,分別對中國報紙、期刊、圖書、廣播、電視、互聯網、社交媒介、智能媒體、電影、展覽、科普活動、科普政策、科普理論和科學教育等發展現狀進行概括和評議,對中國科學傳播事業發展提出了若干建議。

《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相比2022年的12.93%,增長1.21%,彰顯出我國科學傳播工作的顯著成效。中國科學傳播界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公眾科學日等重大科普活動,創作發表了一批優秀科普文章,出版了一批優秀科普圖書,制作了大量科普影視作品,發表了海量的網絡科普作品﹔組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機構,大學科技設施向公眾開放,構筑了全方位、多層次、廣角度的科學傳播網絡體系,推動形成了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滿足了公眾多樣化、個性化的科學需求。

《報告》顯示,中國報紙、期刊、圖書、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具有一批優秀專業人才,形成了豐厚積澱,在選題策劃、內容精耕等方面的優勢明顯,在堅守傳統媒體的同時,開辟新媒體平台,實現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眾多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視頻號、直播等網絡媒體,成為科技信息發布最快、影響最大的媒體集群。它們具有快速發布、廣泛覆蓋、收看便捷等優勢,成為當前科學傳播的第一方陣,科技新聞、事件幾乎是微博、微信、視頻號等社交媒體最先披露報道。

《報告》主編邱成利表示,中國科學傳播具有如下特點:科普政策助力發展,短微視頻優勢盡顯,科普圖書水平提升,報紙期刊穩中求變,科學沙龍日趨活躍,媒體融合形式多樣,展覽注重互動體驗,人工智能促進發展。

“科普講解、科學實驗是科學傳播的重要形式。這些活動通過生動的講述、解釋、現場實驗和演示,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變得通俗易懂,深受公眾喜愛。”邱成利說,科普講解競賽、科學實驗展演活動成為最受歡迎的科普形式,各地各相關部門紛紛舉辦科普講解、科學實驗競賽。

《報告》還指出,中國科學傳播界仍存在科學傳播水平參差不齊、科學技術內容佔比較低、紙質媒體讀者明顯減少、科學影視制作依賴外包和科學傳播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

為促進中國科學傳播事業更好發展,《報告》建議,提升科學傳播內容佔比,強化主流媒體傳播導向,充分利用視頻直播優勢,提升科普圖書質量銷量,創作優質影視廣播作品,針對需求改善科普供給,創新科學教育理念機制,拓展科學傳播國際合作。

“未來中國科學傳播將朝著更加多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邱成利說,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類對於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入,相信中國科學傳播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促進社會的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郝帥、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