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氣危機加劇,國際空間站命運多舛
近年來,服役超期近10年的國際空間站可謂命運多舛。盡管預計要到2031年才正式結束使命,但目前,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它正飽受老化問題困擾,陷入日益危險的境地,很有可能要提前“退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6日報道稱,國際空間站漏氣危機近日有加劇跡象,導致艙內壓力和空氣流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已要求宇航員緊急對泄漏區域“打補丁”。NASA專家團隊憂心忡忡,擔心國際空間站將出現災難性故障,甚至面臨解體風險。10月底就有外媒消息稱,NASA已開始准備緊急撤離。但另一方面,美俄雙方專家對泄漏問題的嚴重性意見不合,加劇了緊張氛圍。
漏氣隱患深又重,修復之路阻且長
國際空間站自2000年起由俄羅斯和美國分別負責,相互連接的艙段則共同維護,以確保艙內壓力穩定並充滿可供呼吸的氣體。然而,近年來,國際空間站面臨著一個持續5年的“頑疾”——漏氣,這一情況近日正在加劇。
據NASA監察長辦公室今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由於長期漏氣,國際空間站有50處“令人擔憂的隱患”和4處裂縫。報告指出,每天有超過正常標准0.9千克—1.1千克的氣體泄漏。最嚴重的漏氣率出現在今年4月,當時空間站每天損失約1.68千克的氣體。
報告稱,這些漏氣問題最早於2019年9月被發現,源頭位於俄羅斯“星辰”號服務模塊的一個隧道中,該隧道連接著一個對接端口和模塊的主體部分,以及空間站的其他部分。這個區域主要用來存放計劃在大氣層中焚燒的垃圾,正是這個區域出現了持續漏氣現象。
NASA在對空間站的內部風險評估中,將泄漏區域的風險評為最高,達到滿分5分,並用“災難性”來形容國際空間站潛在的泄漏情況。14日,NAS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疑似裂縫“非常小,肉眼看不見,且附近有支架和管道,使得診斷工具難以進入這些區域”,從而加劇了危機。
《科學美國人》雜志援引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大衛·克勞斯的話稱,漏氣問題難以解決,因為空間站體積龐大,空氣量也很大,要想隔離出一個小小的漏氣點非常困難。此外,空間站走廊內堆滿了大量設備、貨物和雜物,使得大部分船體很難從內部接近,進一步增加了修復漏氣點的難度。
美俄專家析原因,各執一詞難定論
CNN報道稱,美國和俄羅斯的技術團隊對造成問題的具體原因意見不一。
俄羅斯專家認為,空間站上的振動(可能是由儲能系統等機械系統引起的)給牆體帶來了壓力,導致“應力疲勞”,即一種相對溫和的力量在長時間內開始使金屬開裂和磨損,直至喪失功能的現象。
而據國際空間站咨詢委員會主席鮑勃·卡巴納稱,NASA認為情況更為復雜,涉及機械應力、環境暴露以及“殘余應力”,或是轉移艙所用材料制造過程中可能存在缺陷等多個因素。
據9月發布的報告,服務艙轉移隧道泄漏不會對空間站的結構完整性造成直接風險,目前也不擔心會對整體結構造成長期影響。美俄雙方同意,如果泄漏速率達到“無法維持”的水平,則可能需要永久關閉問題區域,但雙方尚未就如何確切定義“無法維持”達成一致。
合作裂痕顯端倪,未來發展待破局
美國“每日銀河”網站指出,國際空間站本是太空合作的象征,如今正面臨一場令人不寒而栗的危機。當前分歧凸顯出,美俄兩國航天局之間的合作氛圍日趨緊張。這場泄漏危機出現在國際空間站即將停止運行之際。盡管NASA已承諾讓空間站運行至2030年,但俄羅斯航天局已表示可能在2028年之前撤出,這給雙方合作關系的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
NASA正爭分奪秒地推進向商業空間站的無縫過渡,計劃在2026年向包括“藍色起源”和SpaceX支持的Vast公司在內的企業拋出橄欖枝,授予其價值不菲的合同。但人們仍擔心,這些平台能否及時接過國際空間站的接力棒,填補其留下的空缺。
與此同時,“星辰”號模塊泄漏問題仍在持續,國際空間站上的國際合作也出現裂痕,這使得空間站的未來命運懸而未決,亟待兩國從技術和外交層面快速破解。
盡管面臨分歧,美俄雙方正在合作監測泄漏情況並試圖找出問題的根源,共同應對挑戰。NASA方面指令宇航員在“星辰”號轉移隧道啟用時,封閉通往俄羅斯部分的通道。同時,作為預防措施,NASA還在SpaceX載人“龍”飛船上增設了“托盤座位”。該座位位於飛船貨物裝載區上方,由泡沫制成,特別為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前往空間站的NASA宇航員預留。
載人“龍”飛船在設計時可以搭載7名宇航員,但因為安全原因,投入使用時隻設置了4個正式座位,用於搭載執行Crew-9任務的兩名宇航員以及之前因波音飛船故障而被迫滯留太空多月的兩名美國宇航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