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陶瓷藝術品定制“電子身份証”
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我國陶瓷藝術,正伴隨著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然而,繁榮的背后,“難確真”“怕買假”“難流通”“無保障”等問題逐漸顯現,影響了陶瓷藝術的傳播。
不過,在科技的支持下,這些問題有了新的解決方案。11月中旬,在江西景德鎮陶博城,工作人員正利用技術手段無損傷採集陶瓷釉面氣泡和畫面紋理。在現場,創作者見証著陶瓷藝術品的“DNA指紋”信息上傳至區塊鏈存証。至此,這件藝術品唯一的電子身份証就此形成,往后可在平台溯源確權、永久可查。
前不久,景德鎮市國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余笑兵在2024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大會上全面介紹了陶瓷藝術品官方溯源平台——電子身份証項目,從藝術家、消費者和收藏家不同視角闡述了平台的作用與意義。陶瓷藝術品電子身份証的推廣使用,讓良莠不齊的藝術品市場又吃下一顆定心丸。
“陶瓷藝術品官方溯源平台如同一面‘照妖鏡’,通過對陶瓷藝術品定點的釉面微觀採集、識別與比對,判定是否為原品,為藝術品的確權、確真提供了堅實保障,增強了藏家用戶的購買信心,促進了陶瓷藝術品市場的流通。”余笑兵介紹,陶瓷藝術品官方溯源平台——電子身份証項目,是依托國家級團標,採用先進的國家商用密碼算法SM7和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的NFC芯片,為每一件陶瓷藝術品打造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標識。這一標識記錄了作品在燒制過程中隨機生成的微觀釉下氣泡,同時平台還記錄了創作者、創作時間、材質信息、工藝流程等關鍵數據,並因無法篡改,確保了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和永久有效性。
為什麼會選擇釉下氣泡?余笑兵介紹,釉下氣泡是瓷器在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微觀結構特征,其形態、大小、分布以及密度等特征具有唯一性。因此,以其作為身份信息認証標識具有一定可靠性。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景藏表示,作品溯源錄入不可復制的“身份指紋”,確保了作品的唯一性,保障了藝術創作者的合法權益,讓優秀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宣傳,能激發從業者的創作活力。
“電子身份証為每件陶瓷藝術品賦予獨一無二的標識,實現了陶瓷藝術品溯源信息的司法存証,為陶瓷藝術品確權、確真保駕護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說,基於“星火·鏈網”主鏈提供星火可信數據存証服務,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助力陶瓷藝術品官方溯源平台實現存証可信、權屬司法認可、數據安全保密。
在購買陶瓷藝術品后,消費者和收藏家可以使用帶有防偽芯片的電子身份証,通過溯源平台在區塊鏈上查詢藝術品的詳細信息,這從源頭防止了贗品的出現。“陶瓷藝術品電子身份証的推出,保障了藝術品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流通,讓我們這些陶瓷藝術愛好者能夠買得放心,交易起來更安心。”景德鎮華藝國際拍賣董事長蔣衛民說。
截至目前,陶瓷藝術品官方溯源平台已服務200余名陶瓷藝術家,錄入了1200余幅陶瓷藝術精品,其中包括24名國家級大師的作品。“陶瓷藝術品的發展,需要藝術+科技的雙重加持。”余笑兵說,有了溯源平台和電子身份証的保障,今后藝術家、收藏家和經紀機構將搭建更加穩固的交易渠道和合作橋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