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以農機智慧化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11月21日08:3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農機智慧化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荊彥付

眼下,在山東煙台萊陽,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參與打造的國內首個出口蔬菜全程無人智慧農場,正在進行出口白蘿卜的採收作業。農場內,每台無人採收機每天可採收白蘿卜20多畝,並將採收破損率控制在5%以下,畝均採收人工費用減少1070元,破解了當地出口蔬菜產業面臨的發展瓶頸。

這是我國智能農機裝備行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楊國航介紹,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在天津建成300畝農業智能裝備的生產基地,形成研發、組裝和測試全產業鏈生產能力。下一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人才集聚、產業融合和新裝備的落地轉化。

智能農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如今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破除這些阻礙,相關部門應在哪些方面發力?

智能農機推廣面臨挑戰

近年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均十分重視智能農機的發展,將其列為農業創新的核心內容之一,並對智能農機全產業鏈進行了布局,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體系和商業化發展模式。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精准農業部主任孟志軍坦言,我國在高端智能農機關鍵零部件領域仍存在卡點,比如高性能液壓系統、精密排種器、打捆機打結器、高端專用傳感器智能控制元器件等零部件還主要靠進口。

在我國,部分智能農機技術產品已實現規模化應用,並對農業生產帶來了積極影響。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種植的作物、使用的技術等不同,要求智能農機具有較高適應性。這為智能農機推廣帶來了挑戰。

相比於國際農機巨頭,我國智能農機裝備產業集中度不高、產業鏈不完善,智能農機的生產制造成本較高,售價遠高於傳統農機,用戶往往難以負擔。此外,用戶較關心智能農機帶來的直接收益,但智能農機帶來的往往是綜合經濟效益。

“另外,我國高素質農業專業人才不足,而智能農機的使用往往對操作者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要求,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能農機的推廣和應用。”孟志軍說。

加大相關政策扶持力度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智能農機是智慧農業的重要支撐。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立平認為,在農村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和土地規模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智能農機的市場需求更加旺盛,多功能集成化的智能農機作業裝備、適應復雜田間環境作業的農業機器人、大馬力綠色高端智能拖拉機等將成為研發應用的重點方向。

“發達國家大力推動由企業主導的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創新活動,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智能農機發展協同推進機制。”陳立平建議,借鑒國外經驗,相關部門應注重前瞻性戰略布局,從智能農機研發、生產制造、推廣應用等各個方面推出相關戰略舉措與行動計劃,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智能農機裝備創新發展體系,加大對智能農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陳立平分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財稅金融補貼政策實施較晚,農業補貼比例較小,近幾年農業補貼不足農業生產總值的2%。

“相對而言,我國針對智能農機裝備應用推廣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性激勵也存在不足,財稅金融補貼支持力度偏小,制約了智能農機的快速推廣應用。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智能農機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應該在農機裝備研發、制造、生產和應用推廣方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陳立平指出。

面對我國農機裝備產業基礎薄弱、大而不強的現狀,陳立平認為,我國智能農機必須走自主發展的道路。行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可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支撐。同時,農機裝備產業可廣泛借鑒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發展經驗,為我國智能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