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在南極大陸建成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付麗麗)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在12月1日世界南極日到來之際,我國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這是我國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入列”我國大氣本底站家族后,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將對南極大氣成分濃度變化進行連續、長期業務化觀測,真實反映南極地區大氣成分及其相關特性的平均狀態,支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大氣本底站站址一般選擇在遠離人類活動和污染源的地區,以最大限度“還原”大氣的本來面目。南極地區是全球大氣環境觀測的重要本底區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氣象研究所所長丁明虎介紹,極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南極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其觀測數據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科學價值,利於探究南極大陸大氣本底長期變化及規律、平流層—對流層交換過程、多圈層相互作用機制及人類活動對全球的影響。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期間,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設了大氣化學觀測方艙,配備臭氧光譜儀、輻射觀測儀等,自此開啟南極大氣成分觀測業務。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溫室氣體在線觀測系統,正式開展高時間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連續在線觀測業務,我國也成為第三個能在南極開展此項業務的國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蓋臭氧、大氣化學、氣溶膠等七大類氣象要素在內的綜合觀測體系。作為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站大氣成分觀測數據已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南極“臭氧洞”公報》、中國氣象局《極地氣候變化年報》,並被科學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動極地天氣及氣候變化、極地大氣化學等領域科學研究。
目前,我國共有青海瓦裡關等9個大氣本底站。同時,位於環渤海、四川盆地等氣候系統關鍵區的10個擬新增大氣本底站,已於今年7月啟動為期一年的觀測試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