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長渠有“智”水密碼
長河泱泱,利澤萬方。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江都水利樞紐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被譽為“江淮明珠”。
1958年,江蘇制定“扎根長江、江水北調、引江濟淮”工程方案,開始籌建水利樞紐。1961年,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始建。
“這個決定當時做得非常審慎,實踐証明是完全正確的。”江都水利樞紐變電所原所長陳威說,江都水利樞紐作為“江水北調東引”的“龍頭”工程,既可抽引長江水沿京杭大運河北送,又可使裡下河澇水流向新通揚運河。
陳威記得,那時泵站土建、河道開挖、環境整治同步進行,每天成百上千人在工地上揮洒汗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大型泵站建設涉及土建、機械、電力、水利、交通各方面,綜合技術性高。面對這些難題,建設者們反復探索,不斷試驗,逐步攻關。一站採用的虹吸式出水流道在全國尚屬首次,技術人員研制出真空破壞閥進行斷流,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陳威說。
在自力更生接續奮斗中,建設者們建成當時全國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規模最大的泵站樞紐。自1963年建成以來,樞紐共向北輸送江水1655億立方米,抽排裡下河澇水421億立方米,為淮河泄洪10677億立方米。
陳威說,每年梅雨季到來,裡下河地區積水無法排放,江都水利樞紐開啟東閘,抽水站把北邊多余的水抽到長江內﹔當雨量減少,西閘開放,把長江水送到北邊去。
進入新時代,江都水利樞紐也在煥新前行。2013年12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江都水利樞紐有了新角色——東線源頭。清水自此出發,經大運河沿線9級泵站“托舉”,翻越13個“台階”一路北上,滋潤數十座大中城市,保障億萬群眾飲水安全、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沿線生態環境改善。
自2013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輸水開始,水質均達到和優於Ⅲ類地表水標准。
優秀數據離不開先進技術加持。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副主任錢利華介紹,在歷年更新改造中,江都水利樞紐大力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提高工程設備科技含量和運行管理水平。2021年,江都水利樞紐主要泵站、水閘工程均實現自動化監控系統升級改造。2023年,完成江都四站智能泵站改造,深化萬福閘啟閉測控保一體化平台開發應用,以新質生產力促進閘站管理水平提升。“在2005年至2010年間,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都站改造中,針對江都三站等技術改造中水泵選型需求開發的水力模型,為江都三站、四站水泵選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該模型填補了國內軸流泵水力模型型譜的空白。”錢利華說。
據悉,近年來,江都水利樞紐著力推進“六大體系”建設,即構建“完善可靠的防洪調水工程體系,規范精細的工程管理體系,協調有序的河湖管理體系,規范高效的防汛防旱管理體系,先進科學的信息化管理體系,保障有力的良性發展支撐體系”,基本實現“效益充分發揮,管理規范精細,調控科學高效,機制良性順暢,環境優美宜人,氛圍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建設總體目標,展現了“江水北調促發展,防洪排澇保安瀾,管理領先樹典范,江淮明珠譽四方”的江都水利樞紐管理現代化願景。
陳威感嘆道,如今,工程緊跟時代步伐,進行科學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