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聯通”“軟聯通”並進 助力資源要素充分流動
11月30日,一列搭載著電子產品等高貨值商品的中歐班列由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增城西站)開出,將經由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國家,跨越裡海、黑海,最終抵達捷克布拉格,標志著廣州首趟“跨兩海”南通道中歐班列正式開通運行。
作為我國大陸擁有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廣東省為何要發展中歐班列?
從2021年起,海運就因港口堵塞遇到成本上漲的情況,去年以來不斷升級的“紅海危機”更讓海運運費飆升。“廣東制造的家電、汽車等機電產品在歐洲、中亞等地有很強的競爭力。中歐班列憑借全天候、大運量、安全暢通等優勢,深受國內外客戶青睞。”廣東廣物國際物流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班列運營部部長陳少烽說。
“中歐班列相較於空運和海運有明顯優勢,受到‘出海’企業的青睞。”廣州某貨運代理公司負責人表示,“在速度上,以前我們的貨物通過海運出口到中亞、歐洲要40多天,現在通過中歐班列兩周左右就能運達﹔在價格上,鐵路運輸價格較空運也更為便宜。”
近年來,國際鐵路聯運(中歐班列)、海鐵聯運、公鐵聯運、公水聯運等多式聯運模式在貨運總量中的佔比持續攀升。在促進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打通區域市場、促進規則統一、加快運貿一體化等方面效果明顯,不僅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也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物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特別是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郵政快遞業同比分別增長33.5%和11.3%,省際間貿易的暢通,顯示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穩步推進,成效凸顯。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包路林表示,隨著中歐班列的輻射范圍越來越廣,日益織密的網絡通道彌補了內陸城市與國際市場聯系不足的問題,促進了很多內陸城市“口岸化”,帶動形成了很多陸港型城市,同沿海地區一樣成為自由貿易和全球產業分工協作的前沿。一些內陸城市通過中歐班列的開通運行,成為國際物流的重要節點,大大提升了經濟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等明確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數字經濟背景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除需要有形的、實體類基礎設施外,也需要包括標准、制度、體系、知識產權等在內的無形的、非實體類基礎設施。
今年10月1日,《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一網通辦基本要求》國家標准正式實施。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相關標准明確了事項管理、服務優化、服務渠道、服務流程、公共支撐、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助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實現政務服務“高效辦成一件事”,提升政務服務標准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
11月30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數據管理部門共同宣布,建立長三角數據專題合作機制,首次明確加快推進長三角在數據領域的一體化。
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文杰表示,數字基礎設施借助於數字平台和大數據中心,提高了技術和勞動力要素跨區域、跨部門的互聯互通程度,增強了技術和勞動力跨區域共享效應,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數字技術通過“數據化-信息共享-資源優化”的邏輯,提高了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信息共享程度,促進了勞動力、知識等要素的高效高質流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