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驅動藍色經濟破浪前行
在青島海洋工程高新裝備制造基地,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在生產多層稠油熱採平台。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近期,多場聚焦海洋高質量發展的行業代表性會議先后舉辦。在2024海洋合作發展論壇、202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及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上,一系列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得到集中展示。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海岸線和豐富海岸帶資源。專家表示,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是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要加強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推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今年8月,我國首套內轉塔浮筒式單點系泊系統獲中國船級社和法國船級社雙重原則性批准証書,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同類技術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深水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對推動深水油氣田高效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從海洋裝備研發設計到深海資源開發利用,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海洋各領域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快速積聚,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得到進一步穩固。”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在助力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國內首個自主升降海洋牧場平台“湛農1號”成功下水,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自主研發的高壓岸電自行機器人正式投用。在助力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方面,國內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黃海一號”主體全部建成,亞洲首個工業級海上風電制氫示范項目在廣東珠海實現穩定產氫,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連續運行時間居世界首位,累計並網發電量超410萬千瓦時。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余興光認為,海洋科技作為探索、開發和保護海洋的綜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科學技術,在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積極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海洋科技實力穩步提升,在若干領域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轉化能力持續提升
當前,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加速產業轉化,賦能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平台集聚大量技術與人才資源,是推動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場所和關鍵環節。
走進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台,近百台中試設備正在有條不紊運轉。平台自2017年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至今,已為120余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1400余項技術服務。
中試平台被稱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轉站和孵化器,通過將技術從實驗室設備向生產型設備遷移、開展規模生產的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在應用端試用等,為后續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然而,部分企業和科研機構由於缺乏相關配套設備或平台運維資金,常常止步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
“中試平台上跳動的數字不僅代表著技術信息,更是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創新密碼。”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台負責人洪專說。
在洪專看來,企業是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的主體,不同企業在成果轉化上的技術需求不同,同一家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也在變化,單個實驗室很難做到與各類產業需求精准匹配。這就需要構建成熟多元的開放平台和技術體系,多維度、多領域滿足科研成果轉化需要。
據介紹,經過近10年實踐探索,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的設備已基本涵蓋中試工藝流程的核心技術環節,可適用於生物醫藥、功能食品、生物制品、化妝品等,大幅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的難度與風險,顯著提升成果轉化效率。
此外,多地圍繞打通成果轉化堵點,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在海南,深海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正式落地三亞,聚焦海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海洋經濟智慧治理與科創服務一體化平台。在青島,未來海洋食品產業發展創新中心共建協議正式簽署,聚力破解海洋食品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瓶頸,以科研成果轉化帶動產業發展。
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我國海洋產業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面尚面臨基礎性創新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有待加強等挑戰。
余興光認為,以科技創新推動形成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要著力解決環境安全與生態安全兩大難題。在環境安全方面,海洋開發利用正逐步從近海走向深遠海,需要擁有更加准確和全面的海洋環境感知和監測能力。高科技海洋裝備是開發利用深海的重要基礎,電力、淡水等能源資源持續高效供應是關鍵保障,這意味著要在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新材料、海洋清潔能源利用等領域進一步提高創新研發能力,提供與之匹配的裝備設計和綜合配套設施。在生態安全方面,全球氣候變化與海洋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手段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至關重要。
機遇與挑戰並存。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海洋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發展潛力巨大。關鍵核心技術是貫穿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重要因素,能否取得整體性、創新性突破,直接關系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效。為此,一方面,要進一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針對制約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卡脖子”技術,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另一方面,要緊跟全球海洋科技創新趨勢,推動數智技術融合應用,圍繞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深海保護等部署科技力量,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快培育創新聯盟和創新矩陣,加強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動海洋經濟領域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更好形成海洋科技創新強大合力。”余興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