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陳宜瑜院士:持續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唐佳
2024年12月07日10: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青藏高原一直是科學探索的前沿陣地以及國家布局的核心要點。

長江源區域乃長江生命起始之處,其地理位置獨特,自然資源富足,生態多樣且功能顯著。它不僅關聯西藏筑牢國家關鍵生態安全屏障,左右長江流域的經濟、社會與生態安全,關乎全國淡水安全,於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佔據極為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近日,《西藏自治區江河源(長江源)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2026-2035年)》評審會在京召開。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陳宜瑜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陳宜瑜接受人民網專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陳宜瑜接受人民網專訪。

從青藏出發:多學科考察探“家底”

談及與青藏高原的緣分,陳宜瑜感慨萬千,“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我非常難忘的經歷。”

陳宜瑜回憶說,考察隊包括有地質、植物、動物、湖泊、古生物等幾十個專業的科學家,不同學科的隊友們之間經常相互學習、相互交流,這些交流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在他看來,這是一段最好的學科交叉的學習過程。

“對於學科交叉的學習我是全身心投入了幾十年。”青藏高原展開綜合考察期間,陳宜瑜通過對青藏高原裂腹魚類的起源和演化分析,探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幅度和形式,推斷青藏高原在第三紀晚期以后曾經歷過3次急劇上升和相對穩定的交替階段,並推測了3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於解釋雲貴高原某些湖泊區系起源的同域成種的進化模式,及同域快速成種的實例進行了漁業-環境優化對策分析和一系列科學試驗示范。

“當時對魚類進化歷史研究的相關成果,在相關領域至今仍具有廣泛影響。”此后十年,陳宜瑜不僅對於鯉科和平鰭鰍科魚類進行過系統的分類研究,記錄和發現了5個新屬30多個新種,還在白鱀豚研究、湖泊水體生物生產力綜合開發等領域開展了開創性工作。

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足跡遍及西藏自治區全境,攻堅克難,獲得海量原始一手資料,產出了87部專著和5本論文集,初步探討了有關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資源環境等理論問題,為青藏高原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參加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隊員中產生了2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用腳步踐行:開辟當地生態發展新徑

首次進藏,陳宜瑜沿著喜馬拉雅南北坡,從羊卓雍湖到亞東,到日喀則,再到希夏邦馬草原、樟木口岸﹔1976年,他二次進藏,深入藏北羌塘無人區——這片平均海拔約5000米的“生命禁地”。該地區環境惡劣、水源匱乏,人跡罕至,物資補給艱難,無蔬菜可食,僅靠昂貴且有限的固體燃料維持。藏北寒夜最低溫達零下18攝氏度,水寒刺骨,考察團6個月未得沐浴。

青藏地區天寒地凍,科考隊員們經常需要挽起褲腿下湖觀察魚類和水草。“我們當時開玩笑說進去就不知道能不能出得來,地圖也沒有,完全與外界失去聯系,跟探險似的。”

此次考察讓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魚物種情況得以全面知曉,其產生與進化過程的研究,為探索與青藏高原隆起的關聯提供依據。之后,陳宜瑜與多次赴藏的曹文宣及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武雲飛、朱鬆泉共同研討,合作發表《裂腹魚起源演變及其與青藏高原隆起的關系》。此為國內首篇明確闡述生物進化與地球演化關系的論文,眾多科學家受其啟發,深入探究青藏高原與其他地區的多種聯系。

1981年,陳宜瑜繼續投身青藏高原考察,並參與橫斷山考察,足跡由北至南遍布獨龍江、伊洛瓦底江、怒江與瀾滄江。此次考察令其創新性提出動物分區新觀點,以及可闡釋雲貴高原特定湖泊區系起源的同域成種進化模式與邊域快速成種實例,在實踐層面為進化理論注入新內涵。

2017年3月,中國科學院和西藏自治區簽訂新一輪院區戰略合作協議,確定由青藏高原所牽頭,協調全國力量,聯合國際伙伴,共同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這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將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屏障保護、國家公園建設和綠色發展途徑的科學方案,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回想起來,進藏時沒有人能知道裂腹魚能做出任何一個結論性的成果,更多是抱著學習的心態。”陳宜瑜坦言。他鼓勵廣大青年科研學子,廣泛吸收各領域的知識、開拓眼界、攻堅克難,為青藏高原的生態學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科學引領:護好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在《西藏自治區江河源(長江源)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2026-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評審會上,陳宜瑜帶頭同與會專家、有關單位負責人等,共同評估《規劃》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方面具體內容,研究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

“對於進一步筑牢西藏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打造西藏生態文明高地、全面推進美麗西藏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歷史意義。”陳宜瑜表示,保護長江源,關系著西藏構筑穩固的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關系著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更關系著全國的淡水安全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此次編制《規劃》,就是要逐項推動規劃的項目、資金和重點工程落實到位,為形成長江大保護戰略格局貢獻西藏智慧、提供環保力量。”

長期以來,無論身份如何轉換,陳宜瑜始終為青藏地區生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03年7月,為推進科技興藏戰略,加快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設步伐,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陳宜瑜視察西藏自治區的科技教育、文化建設等工作並重點就中國科學院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廣泛合作及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設等領域深入交換了意見並提出了戰略性指導建議,為今后科技援藏工作以及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期間,陳宜瑜便參與組織與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網絡。轉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后,仍兼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主任,傾力投入。自1988年籌建起,CERN逐步發展成覆蓋典型區域與類型且設施先進的野外台站網絡,為國家多領域(生態、環保、農業等)及重大工程(包蘭、青藏鐵路)貢獻顯著,推動學科發展,培育出一批優秀人才。

在他看來,要立足高原,面向世界。“我還將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繼續努力,盡我所能。”陳宜瑜說。

(責編:方經綸、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