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規模經營破解種糧難
——來自山東省萊西市的調查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外流等因素影響,我國耕地流轉不斷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興起,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如何把握好適度規模經營之“度”,推動農業不斷走向現代化?
一邊是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撂荒地增加,同時,小農戶種糧成本高、效益低、現代化程度不高﹔一邊是糧食生產“安全線”必須筑牢……在全國很多農村地區,存在著這樣的矛盾。
如何破解?山東青島萊西市通過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多種形式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高標准農田等措施,推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路徑,目前土地經營規模化率超過78%。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規模化種糧過程中面臨哪些難題?適度規模經營與現代化農業的契合點在哪裡?
走向規模化種植
“進入21世紀,隨著進城務工人員增多,種糧農民越來越少,撂荒地現象開始顯現。2006年取消農業稅后,一些農民嘗試通過流轉土地,走上規模化種糧道路,萊西市開始出現種糧大戶。”萊西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丁永青說,種糧大戶的規模起初隻有百畝左右,十余年間,逐漸發展到上千畝甚至上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越來越多。目前,萊西市種糧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353家,100畝以上的20家,1000畝以上的13家,萬畝以上的3家。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達73.28萬畝,佔家庭承包總面積的78.21%。
“萊西從事糧食規模化種植的經營主體大體可分6種類型。”丁永青說,一種是種糧大戶,規模通常在50畝到200畝,以土地流轉為主,耕種管收等環節為部分自購機械自主經營或接受單環節、多環節的土地托管服務。一種是從種植大戶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如萊西市怡禾家庭農場、兄弟家庭農場,經營規模通常在1000畝至2000畝,具備一定實力,除自主經營流轉土地外,還可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機作業、農技指導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村民以土地入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新類型。”丁永青說,如興堤農業專業合作社推行“黨組織領導合作社+公司+農戶”服務模式,由合作社經營,年底根據經營實際和約定由公司、村集體和入股村民分紅。另外,還有本地公司轉化發展的類型,一種是從農機銷售擴展而來的本土農業服務公司,如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島供銷普惠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接受以鎮街或村庄為單位集中連片土地流轉,經營規模通常在2000畝以上,最高超過萬畝﹔還有一種是具有農資和農技雙重服務能力的企業,擴展到糧食規模經營,如青島豐諾農化有限公司經營規模在2000畝以上,具備一定農資農技服務優勢,側重於土地流轉服務,由專業經營團隊分區域管理,具備成熟服務模式和技術創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規模快速擴張。
“還有一種是域外農業龍頭企業,如北大荒農墾集團,通過與萊西市各鎮街對接,以‘土地集中流轉—整理—再流轉’方式,不斷探索農業規模化、現代化新路徑。”丁永青說。目前,萊西市與北大荒農墾集團累計簽約土地1.4萬余畝。
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有不同的經營模式,如何找尋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業現代化的契合點?
2014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各地要依據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確定本地區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准,並提出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倍至15倍的應當給予重點扶持。“以萊西市戶均土地面積5.5畝計算,55畝至82.5畝為適度規模經營。現在,50畝仍然是我們把握區分小農戶與種植大戶的界限。”萊西市農業農村局一級主任科員吳會鬆說。
目前看,糧食規模化經營面積低於200畝難以盈利,這與種糧產業生態改變有很大關系。如今種糧耕種管收各環節全程實現機械化,土地面積太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作業,倒逼種糧大戶擴大規模。萊西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旭東說,“我們把握的整體原則是,既讓種糧有錢賺,也不盲目擴張,將風險隱患消除於萌芽狀態。在合理區間內鼓勵支持引導土地流轉,向規模化發展,進一步探索農業機械化、現代化”。
種糧大戶的煩惱
盡管各類經營主體在規模化種糧之前,或多或少都跟糧食生產打過交道,但真正自己干卻完全不同,走過不少彎路。
萊西市姜山鎮兄弟農場負責人於志學流轉的土地連不成片,沒有水澆條件,碰上天旱一畝地僅能產50斤到100斤糧。他建平塘、修水渠,投資5年,竟連虧了5年,到2022年才開始盈利。
2017年,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荷動起了包地種糧的念頭。第一年收獲完玉米,由於品質不高,平均一畝地隻能掙190元,遠低於小農戶水平。“從耕種前的土地規劃整理、選種,到作物生長期間的飛防、灌溉、排澇等田間管理,再到收獲后的糧食晾晒、售賣,種糧‘全生命周期’每一步都不容易。”張荷說。
萊西市怡禾家庭農場也遇到了麻煩。他們流轉的土地中,有1100畝為前期速生楊樹林,地下樹根縱橫交錯,“旋耕機剛下地,就把犁刀折斷了,來來回回幾次,農機手就再也不敢接我的活了。”怡禾家庭農場總經理王志濤說,陸續清理了3年把樹根刨干淨,土地才平整出來。
邁過了規模經營初期的“坎”,新問題又陸續出現:一方面,土地規模大了,過去的分散地塊變成大面積耕種,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必須重整﹔另一方面,大規模種糧后,晾晒成了大問題。另外,農業設施用地審批難、貸款難等,都給種糧大戶帶來了挑戰。“過去各家各戶分別種著幾畝、十幾畝地,田裡小路眾多,溝渠也比較亂。”萊西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趙品績說,“此外,大部分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薄弱,遠達不到‘旱能澆、澇能排’的程度,大規模經營后,這些道路和溝渠都要重整。”
“排澇順暢直接關系糧食能否順利收獲入倉。尤其是秋季玉米收獲期,如果水排不出來,大型收割機下不了地,就隻能靠手掰肩扛將玉米運出泥窩。”王志濤說。“如果碰上連陰雨,根本睡不著!”張荷說,由於缺少專業烘干設施及設施農業用地,她需要到處找場院晒糧,實在沒有空場就找車流量不大的鄉間小路晾晒,往往一攤就是幾公裡,耗費大量人力不說,還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資金問題逐漸成為壓在種糧戶心頭的一塊“大石”。“隨著規模擴大,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長、收入少,流動資金壓力逐漸增大。”青島恆岳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立紅說,“問題在於土地不能抵押,農產品也不能當作貸款抵押物。”
攜手紓解燃眉之急
面對規模經營中出現的問題,萊西市政府與種糧大戶共同努力尋找解決之道。
夏格庄鎮鎮長張甜告訴記者,他們去年投資800萬元,建設水利基礎設施,通過大沽河調水、挖池塘、修整灌溉水渠,改善了全鎮2000余畝農田的水澆條件。“近3年來,萊西市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27.52萬畝。”孫旭東說,通過在項目區建設田間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節水灌溉及配套電力設施等,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增強了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畝均可增產10%左右,“建設資金大多是由政府出一部分,種糧大戶出一部分。”
針對糧食晾晒難問題,萊西市目前已建設兩處烘干倉儲基地。在夏格庄鎮已投入運營的烘干倉儲基地,記者看到巨大的庫房裡,12台烘干機一字排開,堆積如山的小麥通過管道緩緩進入烘干機。“基地佔地30畝,糧食日烘干能力達1000噸,還建了6個鋼板倉和2個標准糧庫,可儲存糧食近2萬噸。”張荷告訴記者,該基地由鎮政府投資4000萬元,金丞公司投資1000萬元並負責運營,可滿足周邊5萬畝農田的烘干需求。
“有了烘干儲存基地,我們這些種糧大戶再不用為糧食晾晒發愁了,今年還為周邊的幾個大戶烘干上千噸糧食。”張荷高興地說,如果當期糧食收購價格低了,還可以在這裡儲存,等價格上漲時再賣。“對公司來說,在耕種管收基礎上,業務延伸到烘儲銷,形成完整產業鏈條。”不過,目前萊西烘干基地較少,隻能解決部分種糧大戶的晾晒問題﹔此外,即便有了烘干設備,仍然有晾晒需求。“我們雖然也上了烘干機,但玉米棒收下來仍要晾晒兩天降低水分,需要50畝地作為晾晒場,以及30畝地作為農資配套場地。”青島豐諾農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峰說。
萊西還通過創新實踐,解決農戶貸款缺乏抵押物的痛點。“糧食烘干儲存在糧庫裡,風險大大降低。可以用糧食做抵押,向銀行貸款。”張荷說,過去老百姓收了玉米棒子沒處存放,願意賣給種糧大戶,但種糧大戶缺乏資金收不了多少,老百姓隻能在馬路上晾晒,每年都得損失10%到20%。糧食可以作抵押,種糧大戶就有了大規模收儲糧食的資金,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們目前正在跟多家銀行聯系,有望實現這方面的突破。”
農業保險對種糧大戶來說也非常關鍵。“糧食作物成熟期,往往一陣風、一場冰雹下來,農戶這一季就白干了,所以完備的保險體系是剛需。”於志學表示。萊西市從2007年開始出台農業保險政策,現在由政府出90%、個人出10%,推動農業保險落地。如今,每年小麥和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險參保分別達到62萬畝和53萬畝。今年,萊西又推動農業保險從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由政府、農產品交易所、保險公司、種糧大戶四方出資,進行保收入的嘗試。“如果收入有了保險,也可以破解銀行貸款難題。”孫旭東說。
創新模式促增收
在紓解“燃眉之急”的同時,圍繞糧食生產的深層問題,萊西也在認真思考和積極嘗試。
“糧食增收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增加糧食產量。近年來,我們按照‘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示范區示范、引領、帶動作用,蹚出了綠色增糧的新路徑﹔還有一條路徑就是在糧食品種和品質上下功夫。”孫旭東說,過去我國糧食收購是混糧制,優點是價格統一,缺點是優質糧食賣不出好價錢。“種糧大戶出現后,開始在專糧制上做起增收文章。”
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當地第一個嘗鮮者。2020年,他們拿出400畝地開始種植高筋小麥,聯系多家面粉廠直供,按照訂單種糧。“這種高筋小麥價格比普通小麥每斤高0.1元,收入提高近10%。”張荷說,高筋小麥粉由於面筋質含量多、筋力強,揉成的面團拉力強,延伸性和彈性好,一般用於制作需要高筋度的面食,如面包、餃子和面條等。隨著面粉廠需求量增加,高筋小麥種植面積目前已擴大到2500畝。從去年開始,他們又拿出400畝地種植有機小麥,並做成面粉和面條,自己做品牌和銷售。“我們在線下聯系進超市、米面油專賣店,線上通過微信群和直播等方式直接銷售,這一塊收益更高。”
在經營模式上,萊西也有了新探索。2019年開始,以黨組織為引領,望城街道后堤新村逐步形成“農戶+村集體+農業服務公司”模式,分別以農戶、村集體和專業農業服務機構按照70%、20%和10%的比例,入股成立青島興堤農業合作社,將土地逐步集中起來規模化種糧。中秋節前夕,后堤新村黨委書記賈寧忠帶著村委一班人研究今年的土地收益分紅,現場氣氛一片火熱。“小麥收益有了保障,咱老少爺們的分紅和‘兩節’福利問題不大了。”
如今,興堤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規模超1200畝。“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給予技術指導,將規模化種糧與精耕細作的優勢合二為一,種糧畝均成本降低150元、降幅達20%到30%,每一季小麥畝產比其他村庄高百十來斤,玉米畝產更是比一般種糧大戶高兩三百斤。”青島供銷普惠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振東說。3年間,合作社累計分紅133萬元,其中農戶分紅98萬元,村集體還購置了20多台(套)各式農業機械。“現在咱家底厚實多了,怎麼樣多打糧,也有了底氣。”賈寧忠說。
“這種模式最大特點是把土地和農民組織起來,把生產集中起來,既不搞平均主義、‘大鍋飯’,又有市場化收益﹔既能提高糧食產量,又可提升地力、確保可持續生產,實現了經營主體、土地承包人和村集體多方共贏。”萊西市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秦國立認為,“農戶+村集體+公司”的“流轉+托管”模式,可充分發揮各主體優勢,既確保農戶及村集體權益,又利用農業服務公司專業能力提升糧食綜合產能。
“適度規模經營主要方向在於‘三個集中’。”秦國立說,一是土地集中,這是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基礎﹔二是生產集中,可以逐步提升機械化率﹔三是“土地+生產”集中,將生產資料和農業服務集中結合起來。“后堤新村走出了第三個集中的新路。”
“適度規模經營是為破解撂荒地、種糧收益低、現代化程度不高等難題應運而生的,目前萊西取得了一些成效。”萊西市委書記周科說,“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等要求,繼續深化改革,全面探索農業現代化新路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