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的位置躍升至第11位,成為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世界第一……
創新力上升背后,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法律法規的保障。以舊換新釋放更強大的發展動力,“創新積分制”助力更多“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合作創新採購加力支持應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這一年,隨著各項政策、法律法規落地見效,科技強國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
重點推動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與“鬆弛感”“硬控”等詞匯一起,“未來產業”入選“2024年十大流行語”。與之相呼應的是,我國對未來產業的布局緊鑼密鼓開展。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列入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將時間倒回至11個月前。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全面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打造標志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等重點任務,提出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實施意見》提出,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同時,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准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業。
《實施意見》明確,至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這為發展未來產業繪制了一幅清晰“路線圖”,彰顯了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定力。
《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發布
明確投向五大領域
為規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推進科技創新,1月底,財政部、科技部對外發布了修訂后的《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其中明確,引導資金用於支持重大科技任務、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
《管理辦法》所指重大科技任務,是指中央科技委員會決策部署以地方為主實施,需要中央財政予以支持的重大科技任務﹔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主要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總體方案部署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以及省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主要指地方根據本地區相關規劃等建設的各類科技創新基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要指地方特別是中西部重點地區結合本地區實際,針對區域重點產業等開展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主要指地方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學問題,結合基礎研究區域布局,自主設立的旨在開展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
《管理辦法》提出,支持重大科技任務、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的資金,鼓勵地方綜合採用直接補助、后補助、以獎代補等多種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資金,鼓勵地方綜合採用風險補償、后補助、創投引導等財政投入方式。
“兩新”政策持續加力擴圍
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
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兩新”)是我國的重大政策部署。回顧今年刷屏的政策熱詞,“兩新”當有一席之地。
3月中旬,國務院發布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重點行業主要用能設備能效基本達到節能水平,環保績效達到A級水平的產能比例大幅提升﹔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約一倍,廢舊家電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30%等。
《行動方案》明確了五方面20項重點任務,包括實施設備更新行動、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實施回收循環利用行動、實施標准提升行動以及強化政策保障。
4個月后,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文件提出,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兩新”政策取得明顯成效。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12月13日零時,汽車以舊換新帶動乘用車銷售量超520萬輛,其中報廢更新超251萬輛,置換更新超272萬輛﹔家電以舊換新帶動八大類產品銷售量超4900萬台﹔家裝廚衛“煥新”帶動相關產品銷售超5100萬件。
設備更新政策持續推進,有效調動了經營主體更新生產、用能、電梯等各類設備的積極性。1—11月份,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8%,增速比全部投資高12.5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5.3%。
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有了“施工圖”
系統解決“誰來建”“怎麼建”問題
到2027年,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保護能力現代化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更加全面系統﹔到2035年,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保護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5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新時代推動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的“施工圖”,系統解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誰來建”和“怎麼建”的問題。
《方案》旨在加快建設支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案》提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知識產權保護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出發,重點在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標准體系、知識產權執法司法體系等七個方面開展。
例如,在知識產權授權確權體系方面,《方案》提出,突出高質量創造導向,構建審查能力突出、代理服務規范、創新主體滿意的知識產權授權確權體系。到2025年,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5個月,一般情形商標注冊周期穩定在7個月,發明專利結案准確率95%以上,商標審查抽檢合格率97%以上。
合作創新採購方式管理暫行辦法實施
對“硬科技”項目既給補償又給訂單
6月初,《政府採購合作創新採購方式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這份由財政部制定的文件,明確合作創新採購方式的管理制度,構筑長效機制,推動創新產品研發與應用推廣一體化發展。
合作創新採購是與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採購方式並列的政府採購方式之一,與現行採購方式買“現成產品”不同,主要用於採購目前市場上無法提供的、需要研究開發的創新產品。
“合作創新採購對象不再限於最終產品,採購單位從研發環節提前介入,同時購買研發服務和研發產品。”財政部國庫司相關工作人員解釋說,其特點體現為“兩給兩共”,既對供應商的研發成本“給補償”,又以承諾購買一定量創新產品的方式“給訂單”,實現共同分擔研發風險、共同培育初始市場。這有利於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更好支持應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哪些項目適用合作創新採購方式?“《暫行辦法》聚焦於‘硬創新’項目。”財政部國庫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硬創新”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由於市場現有產品或者技術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進行技術突破的產品﹔二是以研發創新產品為基礎形成的新范式或者新解決方案,其能顯著改善功能性能、明顯提高績效。
《暫行辦法》還著力構建保障公平競爭、促進創新發展的競爭機制,從逐步細化研發採購需求、競爭擇優選取研發供應商、加強對研發合同管理等方面作出相應安排。
《關於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出台
引導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
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強調要“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為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工作方案》精准支持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布局、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基礎再造、國家和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等重點領域。
《工作方案》還提到,強化股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服務科技創新功能,加強對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的政策支持﹔將中小科技企業作為支持重點,完善適應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保險產品﹔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7月底,由財政部、科技部等四部門制定的《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發布,旨在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領域。
《計劃》著力解決項目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發展有潛力、知識產權價值高,但因缺少有效抵質押物、難以滿足銀行貸款條件的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大對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貸款和擔保支持力度。
隨著相關政策落地見效,科技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為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明確倫理指引
進一步厘清“可為”與“不可為”
7月上旬,科技部官網公布《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這份由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編制的第一份倫理規范,進一步厘清了基因編輯技術使用的“可為”與“不可為”,並將“增進人類福祉”作為人類基因組編輯的首要原則,從價值判斷維度引導和促進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沿著向善的軌道發展。
《指引》指出,開展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必須審慎評估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使用條件,充分考慮其研究應用的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並重點關注潛在風險。特別是臨床研究時,應充分評估擬解決疾病的嚴重程度與潛在風險,在“行動優先”與“防范優先”兩類立場之間尋求恰當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對生殖細胞、受精卵或人胚進行基因組編輯研究時,嚴禁將編輯后的生殖細胞、受精卵或人胚用於妊娠及生育。
“目前進行任何生殖系基因組編輯的臨床研究是不負責任和不被允許的。”《指引》強調,隻有在對獲益與風險以及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充分理解和權衡,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得以解決,已獲得廣泛的社會共識,經嚴格審慎評估並在嚴格監管下,才可考慮開展臨床研究。
“創新積分制”擴展至全國試行
助力“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
經過近4年試點,“創新積分制”迎來提質擴面——從國家高新區擴展至全國范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試行,助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硬科技”“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
8月,科技部辦公廳印發《“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以下簡稱《指引》),明確了統一指導、全國試行,因地制宜、鼓勵創新,精准畫像、多元賦能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包括指標權重、數據規范、應用場景等。
“創新積分制”依據創新積分指標對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將企業的創新能力轉化為金融投資機構看得懂的“財務數據”。為此,科技部在充分參考借鑒國際和國內創新評價實踐的基礎上,結合積分制試點實施經驗,遵循價值發現性、可獲取性、可比較性、可量化性和可解釋性的指標構建原則,形成了一套重點突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重視成長經營能力的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指引》要求,“創新積分制”使用的所有數據必須均為法定合規數據,省級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主動打通現有政務數據平台,直接“抓取”現有企業數據資源,避免重復填報,盡量做到企業“零填報”。
《指引》還提出具體應用建議,比如,地方政府可通過“創新積分制”增強數字化治理能力、精准施策能力和現代化服務能力﹔銀行類金融機構可利用創新積分作為獨立的風險研判與增信授信的參考依據,更有效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等等。
修訂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公布
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
11月,修訂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的修訂,標志著我國科學基金法治建設邁入新階段,將進一步促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提高科學基金使用效能,為支持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繁榮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條例》明確,自然科學基金主要來源於中央預算撥款,鼓勵地方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組織以聯合資助的模式投入資金,以及鼓勵社會力量捐贈。
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構建較為成熟的聯合基金管理模式,共吸引11個行業部門、32個地方政府和19家企業投入聯合基金,聯合基金總規模已超300億元﹔此外,積極探索建立社會和個人捐贈的有效機制,首次接受社會捐贈1億元。
為促進原創性基礎研究工作,《條例》授權科學基金管理機構對重大原創性、交叉學科創新等基金資助項目設置專門的申請和評審規則,彌補了常規項目遴選機制可能存在的不足,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項目的識別和支持掃清制度上的障礙。
科普法22年來首次修訂
筑牢大國科普法治基石
11月,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
現行科普法頒布以來,對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科普事業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主動性不強,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科普隊伍建設滯后,科普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草案在現行法律基礎上進行了多項修改與完善,從現行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主要包括明確科普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強化科普社會責任、促進科普活動等內容。
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王挺分析,修訂科普法是突出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推動科普事業發展的關鍵政策舉措,其主要呈現四大亮點:一是明確了科普在新時代的定位,將科普工作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從法律層面上明確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進一步強化了全社會的科普責任,對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科普主體的責任進行細化完善﹔三是新增“科普活動”專章,明確提出要促進支持科普活動,如國家要鼓勵創作高質量科普作品,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等﹔四是新增“科普人員”專章,要求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國家健全科普人員的評價、激勵機制。
12月21日,科普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第二次審議。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有關單位和組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科普活動”,“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