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五經普結果顯示我國經濟呈現出諸多積極變化
人民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楊曦)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會上表示,從普查的結果來看,五年來,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多重的內外風險考驗,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比,我國經濟發展在規模總量、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安全保障、綠色轉型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的積極變化,展現出穩固的基礎、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能。
康義介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變化和特點:
第一,發展的基礎更牢。五年來,面對國際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和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開展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戰勝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綜合國力得到了明顯提升。普查后,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接近13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五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源。我們產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夯實,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增長了,比2018年末增長了52.7%,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增長57.4%。應該說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第二,發展的結構更優。五年來,我國產業升級發展態勢未改,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繼續提升。服務業經營主體大幅增加,成為支撐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6.3%,比2018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以上。我們的制造強國戰略在深入實施,制造業保持較快發展。2023年末,全國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達到404.8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23.8%﹔制造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達到151萬億元,增長41.7%。中西部地區經濟佔比也在提高,區域協調發展實現了新的提升。2023年末,中部、西部地區擁有第二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佔全國的比重分別比2018年末提高了1.4個、0.6個百分點。區域重大戰略也在深入實施,經濟的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2023年,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沿黃河流域九省(區)擁有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都實現了較快增長。
第三,發展的動能更足。五年來,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中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企業的創新研發勢頭強勁,創新成果大量涌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18年增長了65.1%。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產業高端化發展步伐加快。2023年末,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數量佔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了2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數量佔規模以上服務業的比重超過1/4。新技術、新工藝也在大規模地應用提速,催生出眾多新產業、新業態。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8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超過1/5。以無店鋪為代表的零售新業態在快速發展,營業收入比2018年增長了137%,成為零售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中類﹔網上零售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互聯網零售行業表現亮眼,營業收入增長達到186%。
第四,發展安全保障更強。五年來,我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穩步提升,能源供給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進一步完善。202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產量較快增長。能源供應充足,2023年,原煤產量達到47.2億噸,原油產量達到2.1億噸,發電量達到9.5萬億千瓦時。糧食安全也得到有力保障,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第五,發展可持續性更好。五年來,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我國新的優勢產業。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領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45.8萬輛,比2018年增長6.9倍,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佔全球的比重超過60%。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在逐步形成。2023年,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達到6.5億千瓦、1.4億千瓦,比2018年分別增長了4.9倍、7.4倍。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在不斷地提高,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