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踏波逐浪砥礪前行 御風揚帆向好向新

 ——解讀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康義
2025年01月10日15:1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經濟普查每五年開展一次。2023年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是在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次“集中盤點”。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再上新台階,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圓滿實現預期目標

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更好反映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新進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緊密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在全面調查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基礎上,拓展統計調查領域,豐富統計調查內容,完善統計調查制度,提升統計數據質量,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頂層設計更加科學。全面總結歷次經濟普查經驗,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規劃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總體思路框架,經過專項試點和綜合試點充分檢驗,科學設計普查方案,精心制定普查工作流程,豐富完善普查內容。本次普查著力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特征。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實現經濟總量信息和結構信息更好協調銜接﹔新增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全方位展現數字化發展進程﹔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更加精准體現經濟發展新動能和產業競爭新優勢﹔加強資產負債統計,更好滿足國民經濟核算需要﹔完善能源生產統計調查,對重點互聯網交易平台開展專項統計調查,進一步全面摸清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二是組織實施更加周密。及時組建普查機構,選優配強普查隊伍,加強統籌協調,細化任務舉措,扎實推進普查工作有序開展﹔各方通力協作、密切配合,高質高效落實普查保障﹔嚴格執行普查流程規范,周密有序實施單位清查、現場登記調查和個體經營戶抽樣調查,高質量完成普查工作。三是手段方式更加創新。持續深化應用部門行政記錄資料,創新開發統一採集模式的普查數據採集處理系統,採取網上填報與手持電子終端現場採集數據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普查,支持普查對象通過網絡自主報送普查數據,信息技術運用的廣泛程度前所未有。四是普查數據更加精准。強化全過程數據質量管理,推動數據採集流程標准化規范化,多種方式加強數據審核,開展數據檢查和事后質量抽查,舉一反三糾正檢查發現的數據問題,嚴肅查處統計違紀違法行為,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事后質量抽查結果顯示,數據填報綜合差錯率為4.7‰,普查數據質量符合控制標准。

總的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交出了一份真實准確、完整可靠的高質量普查答卷,獲得了豐富詳實的寶貴數據,為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治理、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統計信息支撐。通過這次普查,全面調查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單位基本情況,摸清了我國經濟家底,掌握了我國經濟結構變化,反映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了解了我國產業間經濟聯系新特點,客觀反映了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的新成就。

二、五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2019-2023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競爭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我國經濟恢復和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時期。回望這五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穩應變,克難奮進,全國經濟以進固穩,拔節起勢,五年間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一)經濟規模顯著躍升,中國式現代化筑牢穩健之“艙”

回顧這五年,小康夢圓,巨輪致遠。我國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高質量發展的壯闊航道上劈波斬浪、勇往直前,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大奇跡。

保持戰略定力,力促巨輪“噸位”提升。我國經濟規模邁上新台階。2023年,修訂后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9.4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實力實現大幅躍升。2018-2023年,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年均貢獻率超過30%,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保有闖關魄力,實現巨輪“艙容”擴大。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增長,發展信心不斷提升。2023年末,全國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3327.0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52.7%。其中,企業數量、佔比雙提升,比2018年末增長60.5%,佔全部法人單位總數的89.6%,佔比提高4.4個百分點。從業人員規模穩定增長,擴大就業與經濟發展有效聯動。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2898.4萬人,比2018年末增長11.9%,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達到17956.4萬人。

加強發展動力,推動巨輪“載重”升級。2023年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39.1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57.4%,資產負債率穩中略降,比2018年末降低0.5個百分點。企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42.6萬億元,增長50.2%。勞動生產效率較快提升,人均營業收入122.0萬元,比2018年增長34.6%,年均增長6.1%。

(二)經濟結構鍛長補短,高質量發展馭穩航行之“舵”

回顧這五年,萬槳齊動,共行一線。我國牢牢抓住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推進經濟結構鍛長補短,產業結構、行業結構、區域結構正在向不斷優化、更趨協調的新格局嬗變。

產業發展在改革創新中匯聚力量。三次產業協同發展,2023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9%、36.8%和56.3%。第三產業佔比提升,法人單位數、從業人員、資產總計和企業營業收入佔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9.3%、61.7%、82.5%和57.4%,比2018年分別上升0.5、6.7、1.5和6.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新型工業化持續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2023年,全國共有工業企業423.6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22.7%﹔資產總計201.0萬億元,增長44.3%。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2.9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36.8%,增速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服務業發展量增質升,全國從事服務業活動的法人單位數、企業營業收入分別比2018年增長53.7%和68.3%﹔現代服務業呈良好發展態勢,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2018年分別增長117.0%、92.5%和88.1%。

傳統行業在破解難題中增強活力。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深入。2023年,應用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規模以上企業佔比達到47.0%,其中應用數字技術的第二產業規模以上企業佔比達到54.1%。隨著智能化建造技術推廣應用,建筑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2023年,全國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31.4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39.2%,年均增長6.8%,營業利潤比2018年增長12.8%,年均增長2.4%,人均營業收入比2018年增長64.6%。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2023年,以無店鋪為代表的零售新業態營業收入比2018年增長1.4倍,網上零售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互聯網零售業營業收入增長1.9倍。

新興行業在縮小差距中厚植優勢。聚焦產業引領、戰略安全等功能,新興產業帶動作用持續增強。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15.8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比重超過1/5。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佔11.5%,比2018年末提高2.0個百分點﹔營業收入佔19.1%,提高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佔25.7%,營業收入佔42.2%。數字產業化規模可觀,全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達291.6萬個,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4萬億元,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營業收入的10.9%。

區域經濟在協調發展中深入推進。五年來,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東部地區保持優勢領先地位,法人數量、從業人員、地區生產總值均佔全國五成以上,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數量和營業收入分別達到全國的62.2%和73.0%﹔西部大開發逐步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筑巢引鳳,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由2018年的1.3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0萬億元,增長55.8%,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速高40.0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資產總計比2018年末增長53.9%,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比本行業全國增速高18.0個百分點﹔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二、三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34.9:52.1調整為2023年的34.6:52.3。區域重大戰略實施取得新進展,經濟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沿黃河流域九省(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分別比2018年末增長27.5%、56.6%、50.2%、60.8%﹔從業人員分別增長6.1%、12.1%、7.6%、15.5%,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三)產品服務向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揚起提速之“帆”

回顧這五年,千帆向新,創新潮涌。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加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破題起勢。

技術“上新”,新質生產力正在蓄勢賦能。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萬億元,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之比)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2023年,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比2018年增長44.3%,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481.7萬人年,比2018年增長61.6%。企業研發成果大幅增加,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專利申請量15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1.4萬件,分別比2018年增長63.6%和65.1%。

產品“更新”,重點領域“中國芯”走向世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同比增長29.9%。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領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45.8萬輛,比2018年增長6.9倍,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佔全球的比重超過60%。新質生產力催生新動能,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和產業化應用,工業機器人、發電機組(發電設備)、集成電路等產品產量分別達62.5萬套、2.7億千瓦、3946.8億塊,分別比2018年增長2.4倍、1.5倍、1.1倍。

產業“煥新”,經濟發展“含綠量”持續提升。2023年,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達6.5億千瓦、1.4億千瓦,比2018年增長4.9倍、7.4倍,持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綠色動能。清潔電力佔比不斷提升,2023年,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電力發電量達3.2萬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量的33.7%。

(四)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新發展格局鎖牢穩定之“錨”

回顧這五年,風起潮涌,錨定如磐。聚焦經濟巨輪的“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我國統籌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與安全這個“頭等大事”,夯實基礎保障、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提升發展動力和安全能力。

夯實安全發展基礎支撐,服務國計民生“強定力”。五年來,我國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2023年,原煤產量47.2億噸,原油產量2.1億噸,發電量9.5萬億千瓦時,多元供應確保能源安全﹔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制造業優勢持續強化,制造業企業資產總計151.0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41.7%,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我國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布局和投入正在逐步增強,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佔比分別達15.6%、15.1%和21.3%,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對銀行、証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監管,防范金融風險,2023年,我國金融業企業資產總計和營業收入分別比2018年增長57.2%和25.8%,金融機構健康運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伸糧食產業鏈,2023年末,從事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的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數量比2018年末增長37.9%﹔堅持生態環境安全,全力推動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2023年末,全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六大高耗能行業企業59.3萬個,佔全部工業比重較2018年末下降0.9個百分點。

強化改善民生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固根本”。五年來,我國始終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堅持就業優先導向,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民生保障扎實有力。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保持增長,2019-2023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年均值分別為5.2%、5.6%、5.1%、5.6%和5.2%,就業形勢總體趨於穩定﹔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比穩步提升,新興服務業發展為擴大就業提供更多機遇,2023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分別比2018年末增加1616.5萬人和507.2萬人。創新驅動發展,數字經濟、科技研發等領域吸納就業作用不斷增強。2023年末,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吸納從業人員3615.9萬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700.3萬人。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行業快速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2023年末,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法人單位數量分別為90.2、81.7和13.6萬個,分別比2018年末增長81.5%、44.1%和22.5%。

加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資,推動高水平開放“求突破”。五年來,我國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鞏固外資在華發展信心。2019年以來,我國堅持以改革謀發展之策、促開放之勢,2019年至2021年連續3年縮減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引資磁力不減,引資結構優化,引資質量提升。2023年末,全國外商控股企業數量11.5萬個,比2018年末增加3.6萬個,增長45.5%。對外開放有序擴大,制造業外商控股企業數量較2018年末增加0.3萬個,增長9.8%﹔服務業外商控股企業數量增加3.2萬個,增長71.3%。外商控股企業每百元資產實現營業收入77.3元,比全部企業平均水平高29.4元。

三、堅定不移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回望這五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我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內部困難增多,我國經濟運行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黨中央科學決策、總攬全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面部署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各項部署正在加快落地,將有力破解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和外部挑戰,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推動宏觀政策協同發力。進一步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充實完善政策工具,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促進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發力,打好政策組合拳,持續強化政策合力。堅持長遠建設,統籌做好政策銜接,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二)培育新熱點拓展新場景,多措並舉促消費擴投資。把促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推動教育、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培育國貨“潮品”消費。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

(三)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增強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加強國有經濟管理,引導國有企業進一步強化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更好發揮國有經濟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經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體制機制。

(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智能制造工程等,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積極培育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卡脖子”難題,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五)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融合發展。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

我們要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編:楊曦、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