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研發豇豆主要害虫綠色防控新技術

提升豇豆品質有套“組合拳”(創新故事)

本報記者 喻思南
2025年01月13日06: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正值海南豇豆上市時節,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崖城村一塊試驗田裡,豇豆花開正盛,豇豆挂滿枝頭,等待收獲。

  “瞧,這裡的豇豆長得多好,從頭到尾綠油油的。”手捧一把豇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蔬菜所”)謝文研究員告訴記者。

  豇豆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要種植品種,然而,其生產過程飽受薊馬等虫害的侵擾。謝文介紹,影響豇豆品質和產量的主要症結在“花”。薊馬等害虫喜歡藏匿在豇豆花中,但豇豆花獨特的結構,給害虫提供了保護屏障。採用傳統施藥方式,無論藥劑向上噴還是向下噴,都無法有效接觸包裹在“花口袋”中的虫體,因此防虫效果並不理想。

  為了研發綠色高效的防控技術,科研人員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釋放天敵、種植生態植物、採用物理誘殺等,這些技術雖然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受很多復雜環境因子影響,效果並不穩定,而且操作比較復雜、成本相對較高。

  2020年,中國農科院蔬菜所牽頭,協同多家單位,深入豇豆主產區進行實地調研,向老百姓收集豇豆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在三亞崖州蹲點開展調查,研發簡單、高效、實用的綠色防控技術。

  經過長期24小時的田間觀察,謝文團隊發現,薊馬適宜的活動溫度約為25攝氏度,活動高峰期大多集中在上午10點到中午12點之間,每日早上7點前和晚上8點后幾乎不活動,這打破了過去人們以為薊馬晝伏夜出的認識。

  薊馬等害虫的消長動態規律又是什麼?在豇豆的整個生育期如何發生?科研人員通過系統調查,發現薊馬在豇豆整個生育期均有發生,其中苗期危害較輕,爬蔓期種群數量開始增加,開花結果期危害嚴重,且薊馬數量隨著花期變化存在多個高峰期。

  薊馬如何進入花中?與花的形成和脫落之間存在什麼關系?團隊成員白天開展田間調查及其生物生態學研究,晚上在田間撿拾掉落在地上的花,終於找到了防治突破口,即在薊馬“睡覺”時,連同它和“床”一起“搬”走。

  如何快速高效“搬床”,又成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團隊聯合企業研發了吸花機,篩選出載花網,構建了一套防治豇豆主要害虫的新技術。主要操作流程包括:一噴,在苗期和爬蔓期根據薊馬種群數量精准施藥1—2次,以壓低薊馬種群基數﹔二搖,在清晨4點30分至7點之間搖動植株,或借助吹風機,加速前一天開放或受害花朵的自然脫落﹔三吸,利用吸花機收集並粉碎載花網上掉落的花朵,徹底消滅其中潛伏的大量薊馬等害虫。

  謝文介紹,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在豇豆全生育期可減施藥劑60%至70%,不僅對薊馬的防控效果超過85%,還可減少青虫、豆莢黑尾對豇豆的危害。相比全覆蓋式防虫網種植方式,該技術對豇豆的種植管理要求更簡單,而且節省了成本投入。

  該研究先后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重大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我們將加強研究,開發出更簡單實用、易於操作且經濟效益好的綠色防控新技術,為豇豆品質安全‘保駕護航’。”謝文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3日 19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