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產能提升研究報告2024》發布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圖為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一處秋糧晾晒場,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民駕駛農機堆放玉米。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攝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從增產與減損兩端發力,技術集成、管理創新和政策創設協同推動糧食產能持續提升。”2024年12月30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支撐鄉村發展報告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尹昌斌在發布《中國糧食產能提升研究報告2024:基於新一輪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行動》(以下簡稱“報告”)時建議。
2024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的目標。
為實現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目標,尹昌斌建議,要從耕地資源高效利用、種植結構優化、自然災害防控和糧食加工減損等多個維度綜合發力。
在耕地資源高效利用方面,報告提出,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提高耕地的產出效率和可持續利用能力。例如,通過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從而提升糧食產能。“據測算,僅將13個糧食主產區的4800萬畝撂荒地利用起來就可新增糧食產能2200萬噸以上。”尹昌斌說。
在種植結構優化方面,報告建議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合理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優化區域布局。通過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作物品種,挖掘作物單產潛能,提高單產水平。
在糧食加工減損方面,報告提出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減少糧食在採收、收儲和加工過程中的損失。通過提高糧食加工轉化率和副產品利用率,增加糧食有效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測算顯示,我國稻谷在採收、收儲環節損失率約10%,通過優化機械採收方式和改善倉儲設施,將損失率降低至5%,就可以減少稻谷損失900萬噸。”尹昌斌說。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