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資金面存多個擾動因素 春節前降准預期升溫
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以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方式開展了248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為1.5%。鑒於當日有141億元逆回購到期,故央行公開市場實現淨投放107億元。
本月資金面擾動因素較多。中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1月份流動性面臨的一部分壓力在於春節取現需求與稅期疊加。1月份作為季初月是典型的繳稅大月,多數企業需要預繳當季的企業所得稅,年終獎的發放也會增加居民的個人所得稅繳納。而春節前居民取現需求增加,市場中的資金轉變為流通中貨幣(M0)。
“參考往年同期情況,上述兩個因素對應的資金缺口或在3萬億元左右。”明明分析稱,考慮到月末財政支出淨釋放資金,全月的流動性缺口整體可控,不過由於財政支出與繳稅存在時點錯位,而節前取現往往也是提前一周至兩周。因此,今年1月份稅期仍有可能階段性表現為利率小幅抬升。
除了稅期及春節取現需求因素影響,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表示,1月15日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也會影響流動性供求。綜合來看,預計中下旬開始,央行逆回購操作投放流動性供給規模將有所增大,以更好滿足市場需求。
根據央行數據,1月15日將有9950億元MLF到期,這也將是今年到期規模最大的一筆MLF。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央行宣布“2025年1月起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后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央行國債買賣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暫停國債買入操作是否會對流動性有所影響?
對此,梁斯認為,暫停國債買入操作並不意味著市場流動性收緊。央行會通過其他公開市場操作、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等方式向市場注入短期和長期資金,繼續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這體現了貨幣政策調控上的靈活性,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政策工具的運用,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考慮到央行流動性管理工具多樣,本月資金面不存在大幅收緊的風險,但可能會對近期債市行情造成一定擾動,使得利率波動加大。”明明表示,一方面,參考往年春節前后央行的操作模式,以及央行積極配合財政、助力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與信貸“開門紅”等方面考量,不排除年前降准的可能。另一方面,即便不降准,考慮到央行目前豐富的流動性管理工具以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也有可能通過買斷式逆回購等多種工具配合來熨平資金面波動,為經濟修復提供良好的貨幣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