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囊裡的大時代
新華社太原1月18日電 題:小行囊裡的大時代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王學濤
在深圳開往太原的K238次列車上,羅先龍穿著一件藍色衛衣,悠閑地靠窗坐著翻看手機。明媚的陽光斜射進車廂裡,讓他看上去更加輕鬆。
14日,2025年春運正式啟幕。這溫馨的一幕,成為千千萬萬中國人春節返鄉路上的共同寫照。
1月17日,乘客帶著行李在太原南站候車。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62歲的羅先龍在廣州一家保潔公司開掃地機。他在這條自南向北的“務工人員專列”上已往返多年。過去,他每年春節回家都要帶不少東西,給孩子買的新衣服、孝敬父母的土特產……大包小包一大堆。
這幾年,羅先龍回山西霍州過年隻拎一個行李箱。“家裡什麼都能買到,物價也便宜。”羅先龍說。
從最初見諸報端至今,中國春運已走過70年。在這場大規模的歸途中,人們的行囊是一個特殊符號,裡面裝的不只是物品,更是對家人的牽挂。
觀察行囊之變,就是閱讀中國的時代發展。
羅先龍的行囊變小,得益於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小城市商業和農村市場得到大幅提升,昔日的稀缺商品如今早已習以為常。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15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倍多。其中,2023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約129%。與之相應的是,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
山西大學教授邢媛說,中國早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們收入增加,物資供應更加充分,這反映到了春運行囊的變化上。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1年1月25日,在太原火車站,來自安徽的小女孩鐘媛媛和父母一起回家(新華社記者燕雁攝)﹔下圖為: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旅客踏上回家路(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新華社發
翻開10年前的春運照片,再走進今天的高鐵站,會發現曾經那些身背超大帆布包、拖著編織袋、手提大包小包的身影已非常少見,令人不得不感嘆中國變化之大。
這背后,迅速興起的快遞業務功不可沒。幾天前,在太行山深處修挂壁公路的王立君,踏上從山西回河北定州的返鄉路,沒從當地買任何物品。“該買的年貨,陸陸續續都從網上買了,還需要什麼,在手機上點幾下就行。”他說,以前回家過年是個體力活,現在一身輕鬆。
國家郵政局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到1745億件,網購用戶規模逾9億人,快遞包裹業務量自2014年起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各地的年貨,也通過快遞被擺上全國人民的春節餐桌。中通快遞山西省霍州市網點負責人張亮亮說,年前每天要發送6000單以上,80%是當地的霍州年饃。
中通快遞集團副總裁鄭超表示,隨著電商平台的發展和基層收發包裹便捷性的不斷提升,線上購買年貨已成新趨勢。從后台業務數據看,今年“年貨節”期間的日均快遞包裹量超過了去年“雙11”,越來越多人選擇春節回家“輕裝上陣”。
中國春運被稱為“全球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今似乎稱其為“旅行”更名副其實。經過十幾年快速發展,中國高鐵網四通八達,交通運力大幅躍升,出行頻次的增加讓人們更容易輕裝簡行。
拼版照片。左圖為:2013年1月30日,來自內蒙古包頭的徐長青在太原站候車,他買了五箱山西老陳醋帶回家(新華社記者燕雁攝)﹔右圖為: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一位老人背著一個雙肩包輕鬆返鄉(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攝)。新華社發
57歲的煤礦工人倪強喜現在非常享受高鐵帶來的舒適便利。“以前過年最怕坐火車,因為工作不穩定,回家要把被褥衣物、鍋碗瓢盆都帶走,像逃荒似的,常常帶著這些東西在人擠人的車廂裡站一路。”他說,現在自己每月收入從四五千元漲到一萬元以上,從手機上訂票,高鐵又快又干淨,能安穩坐著看看路上的風景。
截至2024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6.2萬公裡,其中高鐵4.8萬公裡。中國如今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網購年貨、電子支付、預約購票、高鐵出行……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和人們收入不斷增加,中國人春運返鄉的行囊變得越來越小,腳步越來越輕。春運期間,中國高鐵站候車大廳就像個大舞台,各種年俗表演、迎新活動不斷推出,讓旅客們帶著歡聲笑語踏上歸家的列車。
“不同年代的行囊是一個個印記,勾連起時代發展,記錄著家國變化。”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志超說,“這就是濃縮在小行囊裡的大時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