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找礦成果何以“井噴”?
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記者王立彬)“油”多“鈾”好!從世界級銅資源基地到世界級鋰成礦帶,從鋯鉿資源改變全部依賴進口到改變鈮資源“受制於人”局面……進入2025年,我國發布一系列重大找礦成果。
重大找礦成果為何不斷涌現?21日召開的2025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給出答案。
從高原到平川:理論創新突破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生長,引發周邊的穩定大陸塊體發生改造和破壞,這個碰撞和改造過程,控制了青藏高原獨特的成礦系統的形成和發育。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工作報告中,“世界級”“首次”“最大”是高頻詞,最有震撼力的是理論創新。
“我國首次提出青藏高原東向生長模式,青藏高原仍然在生長之中!3000多萬年以來向東生長了300公裡。”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深地科學與探測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侯增謙說,這破解了學術界關於青藏高原東向生長驅動機制的難題,為資源勘探開發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所有研究的終極目標都是礦產資源,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提供深部解決方案,是當代地質人的責任和使命。”侯增謙說。
理論突破是此次找礦突破的組成部分。
碰撞型斑岩銅礦成礦理論、中國東部板內燕山期大規模成礦動力學模型、膠東金礦熱熔伸展成礦理論和階梯式成礦模式、三門峽盆地油氣成藏新認識、鋰礦“多旋回深循環內外生一體化”成礦理論、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內生外成”理論和多期多階段角礫岩型稀土成礦模式……
這為指導地質找礦實踐,推動資源基地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空天對地觀測:從衛星到航遙
“現代不現代、關鍵看野外,野外好不好、關鍵靠航遙”。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是找礦主戰場的“偵察兵”和“尖刀連”。
據介紹,經過幾十年持續技術攻關,我國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和裝備研發突破國外封鎖與壟斷,創建了第三代高分辨綜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體系,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磁矢量等全系列技術裝備與軟件系統,初步具備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綜合勘查能力,技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
高海拔、深切割地區“人上不去”“裝備上不去”是制約找礦新發現的掣肘堵點,輕量化、小型化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裝備是問題解決的“牛鼻子”。
國產航空重磁測量系統在羌塘盆地成功應用,無人機航空重磁系統等無人勘查關鍵技術,在找礦主戰場大顯身手。山東齊河-禹城深覆蓋區成功解決精准識別難題。新疆北山啟鑫淺覆蓋區實現銅鎳多金屬礦找礦突破。陝西深化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在找礦中規模化應用。寧夏建成遙感地質野外調查採集系統。
2025年,“地質一號”衛星將發射,同時研發“地質二號”先導星,推進地球物理、高光譜和微納衛星協同發展。衛星觀測將形成數據匯聚和應用服務能力。空中觀測將加快推進航空重力、時間域航空電磁、全譜段無人機勘查等自研系統實用化。
向海圖強:加強海洋資源調查
隨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我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海試成功並正式入列,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工作加快推進。
當前,海洋油氣成為我國油氣產量重要增長極,海上風電等海洋新能源領跑全球。2025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加強海洋資源調查,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2024年,我國海洋地質調查成效明顯。優選評價南海北部油氣區塊,支撐首次以競爭性方式出讓海域油氣區塊。組織實施我國首次東海載人深潛科考,獲多項重要發現。
向海圖強、逐夢深藍。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事關深海科技創新發展、事關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事關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現。
2025年,我國將用好“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加強船舶運行管理團隊建設,制定運維管理制度,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共享機制。統籌做好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推進南黃海、南海等重點海域油氣資源調查,進一步摸清資源潛力,完善井位建議。開展海岸帶地質調查和海洋自然資源調查,服務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洋探測將構建深海鑽探技術裝備體系,加大面向深部的高精度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發,加快無人化、智能化探測平台研制應用。
科技創新就是星辰大海。
“科技創新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變量和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人說,深地、深海、深空正成為戰略新疆域,從地質科學發展看,我國將以數字孿生、萬物互聯等新技術應用為契機,構建“星空地海井”一體化探測觀測監測體系,加快推動地質調查范式變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