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的千裡“春運”路(新春走基層)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快看,江上有條‘燈龍’!”春節假期,安徽黃山休寧縣齊雲小鎮很是熱鬧。橫江之上,30艘電動竹筏首尾相連,宛如一條“金色長龍”,游客紛紛打卡拍照,夜幕降臨,魚燈游園會流光溢彩,餐飲民宿生意紅火。
濃濃年味,離不開穩定的電力供應。“除夕至正月初七,齊雲小鎮用電量達4.2萬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21.5%。”國網黃山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洪元鑫說。
點亮華東地區萬家燈火的綠電,跨越千裡而來。它踏上准東—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准東—皖南工程”),翻越天山、秦嶺,跨越黃河、長江,最終抵達安徽古泉換流站。
一邊風光資源富集,一邊用電負荷集中,這條全長3300多公裡的“春運”路跋山涉水,讓綠電0.01秒內在兩地間完成傳輸。跨區域高效調配如何做到?至少要經過3站。
頭一站,風電場,助力綠電“供得上”。
准噶爾盆地東南緣的戈壁灘上,一台台風機巍然矗立。華電木壘40萬千瓦風電基地的負責人王開濤快步走向控制中心,這個項目去年底剛剛並網發電。“我們應用了智能系統,使風電預測與調配更為精准﹔配套建設的儲能設施像超大號‘充電寶’,有效平抑了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提升發電效率和穩定性。”
眼下,新疆新能源累計裝機規模已突破1億千瓦,相當於4個多三峽電站的規模,成為西部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的省份,助力綠電充足供應。
第二站,換流站,支撐綠電“送得快”。
從風電場出發,綠電一路“駛向”准東—皖南工程的起點昌吉換流站。在這裡,風電場送出的交流電經過升壓與整流轉化為直流電,這樣更適合遠距離傳輸、減少電能損耗。
正值用電高峰期,換流站內一片忙碌。這裡的設備復雜程度超乎想象,上萬件設施協同運轉,其中最核心的換流變壓器高達6層樓。加之天氣狀況多變,室外平均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設備部件運行極易受到影響。
運行主值班員劉橙宗手持設備,仔細監測換流變壓器的運行狀態等,一圈巡檢下來,往往需要大半天時間。“確保安全穩定,再辛苦也值。”劉橙宗說。
如今,“機器人”隊友加入進來。昌吉換流站引入“人工+機器人+空間無人機”的巡檢新模式,通過建立換流站三維模型等手段,運維效率較以往提升了3倍。
第三站,觀冰站,護航綠電“運得穩”。
准東—皖南工程沿線途經沙漠、戈壁、河流、山地,連接著6000多基鐵塔。在低溫天氣下,觀冰融冰、排除隱患至關重要。
天色微亮、寒風凜冽,國網安徽送變電公司工作人員徐作勝和同事驅車1個小時,到達蕪湖市馬仁奇峰觀冰站。
“溫度2.3攝氏度,濕度90%,風速1.8米每秒,模擬導線有輕微覆冰。”徐作勝記錄氣象儀上的數據,“現在觀冰時間是每4小時一次,要是結冰了,就得每兩小時觀測一次。”
冬季,准東—皖南工程安徽段局部積雪深度會超過30厘米。一旦遭遇凍雨等惡劣天氣嚴重覆冰,工作人員在研判之后,需及時開展除冰作業。
無數電力人的辛苦付出,保障綠電的千裡“春運”路暢通無阻。除夕至正月初七,約1.7億千瓦時新能源通過准東—皖南工程順利送出,相當於7萬多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9日 03 版)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