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好水”變成經濟“活水” 探尋點水成“金”之路
在浙江,河湖資源與田園綜合體、民宿農家樂、濱水旅游康養等有機融合,推動了“麗水山泉”“諸暨浣紗江夜游”“溫州龍舟運動”等綠色產業發展。
在廣東河源市,依托萬綠湖常年一類的優質水,多家飲用水頭部企業落地投資,建設了百億級水產業園,1噸天然好水,創造了1000元產值和100元稅收,“生態好水”加速轉化為“經濟活水”。
……
將生態財富變經濟財富,路子能有多寬?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門口的河湖水流活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不僅成為群眾的“詩和遠方”,也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日,水利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推動河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建立健全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幸福河湖建設與產業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居民增收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構建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河湖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經濟優勢轉化。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河湖生態保護兩者關系?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勇認為,平衡經濟發展與河湖生態保護關系,一方面讓經濟發展為河湖生態保護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河湖治理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環境。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再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要求、路徑、機制等。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建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尋生態“好水”變成經濟“活水”之路。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就是把被保護的、現有的和潛在的生態產品,通過財政購買、地區間生態價值交換、市場化運作、生態產品溢價等路徑和方式,將其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種制度形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劉小勇說。
“江河湖泊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廣大人民群眾對江河湖泊保護治理一直都有著熱切期盼。”劉小勇介紹,建設幸福河湖,開發“河湖+”經濟融合發展產業和項目,打造以河湖水系為依托的綠色產業鏈、生態農業帶、優質服務業體系,形成綠色經濟發展方式,讓人民群眾“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
劉小勇建議,強化《意見》等相關政策執行,持續拓展河湖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建立河湖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與保護的全過程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相關標准體系。探索建立河湖保護者受益、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和河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反哺河湖管護機制,促進河湖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的良性互動。不斷完善投融資機制,為河湖生態產品的價值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具有正外部性,要引導和鼓勵公眾廣泛參與,實現優美河湖生態共建共治共享,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實現河湖生態價值轉換。”劉小勇補充,引導和鼓勵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河湖治理保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幸福河湖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提供新聞線索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