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之一——
資本市場多舉措更好服務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証監會日前發布的《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8方面共18條政策措施。如何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推動要素資源向重大戰略與重點領域集聚、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記者採訪專家和業內人士,進行系列解讀。
“持續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完善科技型企業信息披露規則”“開發更多科技創新主題公募基金和相關期貨期權產品”“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在日前証監會發布的《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成為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內容。
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周小舟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實施意見》一是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推動“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等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實落地,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引導科技型企業合理用好境內外上市“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二是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實施好“並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並購重組﹔三是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拓寬資金來源,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四是加大多層次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優化科創債發行注冊流程,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發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科技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其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經濟轉型升級。”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此向記者表示,通過全鏈條金融服務,能夠為科技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提供精准的資金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田利輝分析說,全鏈條金融服務能夠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升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他認為,全鏈條金融服務不僅關注單個企業的融資需求,還能夠通過並購重組、產業整合等方式,促進科技型企業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和創新生態。
“科技企業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穩定的金融支持能讓企業更加便捷地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進而更加專注於技術創新,推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川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告訴記者,《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將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完全以淨利潤和分紅為導向的投資模式,讓資本市場將更加重視具備技術壁壘、研發力度強、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
對於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田利輝認為,《實施意見》將進一步豐富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結構,增加市場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這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參與科技創新的機會,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和風險偏好較高的資金進入市場﹔另一方面,推動資本市場在制度設計、交易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以更好地適應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的特點。”他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往往是新興產業的代表,其上市能夠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加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並有助於培育市場長期投資理念,引導投資者關注企業的長期價值創造,而非短期財務表現,推動資本市場向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發展。
資本市場的發展,將進一步在分擔創新風險、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等方面發揮出獨特優勢。另據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周小舟介紹,証監會先后發布實施了“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並購六條”等政策文件,積極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一批處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的“硬科技”企業先后登陸A股市場,其中一些在上市后實現技術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有效促進了資本、產業、技術、人才的深度融合。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5511458538308755.jpg)
提供新聞線索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