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網投:國資應成為高新企業孵化者、科技創新推動者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年來,國有資本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佔比達81.2%。對此,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網投)董事長吳海表示,國有資本不僅是資金的重要來源,更應成為高新企業的孵化者、科技創新的推動者。
作為投身科技金融的國家隊代表,中網投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中央網信辦和財政部共同發起,是聚焦網信領域的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已投資了龍芯中科、商湯科技、海天瑞聲、中望軟件、達夢數據、宇樹科技等行業領軍企業。
進入新階段,國有資本任重道遠。吳海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科技金融體系,國有資本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更好地發揮引領引導作用。
邁上新高度
《瞭望東方周刊》:當前,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有哪些特點?
吳海: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金融的發展,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列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著重發揮通過直接資金支持技術創新、通過資本要素帶動其他要素組合、通過方向引領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金融發展加速,邁上了新高度。整體來說,當前的科技金融發展有三個特點。
一是政策持續呵護、暖風頻吹。
繼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列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創投十七條”),提出“加快培育高質量創業投資機構”“發揮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作用”。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重點地區科技金融服務的通知》,指導和推動北京、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區做好科技金融服務……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業界深感振奮。
二是資本市場響應、向新而行。
科技金融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手段,資本市場是開展科技金融服務的重要平台。2018年以來,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紛紛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近期,中國証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明確支持上市企業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布局,資本市場積極向新而行。
三是國資聚焦創新、積極作為。
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累計設立政府引導基金2126隻。其中,國家層面在集成電路、網絡和信息化、先進制造等領域成立了多隻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除此之外,還有銀行、保險、央國企的國資力量,都在積極探索科技金融,為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護航。日前,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瞭望東方周刊》:中網投已投出不少明星科技企業。中網投開展科技金融特點是什麼?
吳海:作為國家級基金,中網投開展科技金融堅持著眼於長遠大勢、服務於國之大計,在實踐中有三個堅持:
一是長期性和穩定性。中網投堅持做耐心資本,基金有15年的存續期並且能滾動投資,可避免短期市場波動對科技創新項目的影響﹔
二是戰略性與引導性。作為國家隊,中網投堅持“補短板、鍛長板、布前沿”的投資策略,所投110余家企業中,專注於核心技術突破的企業數量佔比超過90%,投資的中早期項目數量佔比近80%﹔
三是塑造生態與全棧賦能。注重發揮戰略投資人的平台資源優勢,為被投企業“搭台唱戲”。比如,協同股東單位、央企和中央金融企業資源,打造企業發展生態﹔幫助企業融入“鏈主”企業供應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對接交易所,支持優質科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與銀行建立投貸聯動機制,為所投企業提供授信支持,等等。
組團遠征
《瞭望東方周刊》: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被大家稱為國家隊, 地方產業投資基金被稱為地方隊。如何看待國家隊和地方隊的不同?
吳海:國家隊和地方隊從設計之初,就承擔著各自使命,在投向和目標上各有特色和側重。
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旨在推動國家層面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支持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能夠發揮產業引領和撬動杠杆的作用。而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在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的同時,需要更為務實地考慮地方產業的優化布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我們赴廣東、上海、成都等地調研,感受到不僅國家隊和地方隊在資金來源、運作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側重不同,地方產業投資基金也各具特色、資源稟賦差異較為明顯。比如,有的地方通過設立引導基金、跨區域合作基金、“以投帶引”、“園區+創投”等模式,引入多元化資金和專業化投資平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有的地方以組建並購基金的方式,收購控股優質企業、促進並購整合,帶動產業集聚升級。各地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特點,助力當地產業鏈拓展,同時為科技企業打通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注意到,國家隊和地方隊組團共同成立基金的情況越來越多。
吳海:國家不斷加大引導央地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合作。2024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工作的通知》,多家銀行旗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積極推進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工作,目前已在多地落地股權投資基金。
央國企股權投資與地方合作也呈現活躍態勢。例如:僅遼寧就有多隻央地合作基金落地,著力打造投資集群。此前,北京、上海、廣東、江西、湖北等多地均有央地組隊設立產業投資基金。不止是央地合作,地方國資機構“組團合投”、引導基金跨區域合作也悄然興起。
組團是為了遠征,贏取更大勝利。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國家隊通過央地合作,可以引入具有戰略協同性的地方資金,進一步拓寬募資渠道、項目來源,地方隊則能撬動更多資源、打造地方優勢產業集群。我們也看到,比起追求“基金注冊地”,地方政府現在更注重項目落地、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對於國家隊、央國企的投后管理賦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讓“耐心資本”放心
《瞭望東方周刊》:國有機構做投資,對流程合規要求更嚴,決策更偏向謹慎。近期,《旗幟》刊發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提到“支持國有企業大膽試錯”。你如何看待這一提法?
吳海:投資界都關注到了。9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有關舉措時提出,“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核、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這是三個月內,國常會第二次提及創業投資,並專門點到了國資容錯。
“耐心資本”的提法是飽含深意的。耐心資本的長期性、持續性、包容性,與科技創新周期長、不確定性強、失敗率高的特點相匹配,能夠更穩定地支持科技型企業成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
當下,國資已成為創投市場的重要力量,但同時也怕投錯、怕虧損、怕追責。資本要“耐心”,首先得“放心”。打開容錯機制的大門,對於深化國資創投改革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非常必要。
“創投十七條”等政策的出台,釋放了好的信號。廣東、北京、四川、湖北等地已經先行探索,出台了具體措施,包括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設置較高的容虧率、明確盡職合規免責的具體情形等,總體上都體現了算經濟總賬、算效益大賬的導向,既要“算總賬”,對整體投資組合開展長周期考核評價,還要“算大賬”,考核評價以功能作用發揮為核心,兼顧效益回報等要素,不以單純追求財務回報為目標。相信后續在完善國資創投考核機制、優化績效評價方法、明確盡職責任豁免機制等方面,還會有更深入的探索,使國資創投管理機制更貼合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我們也在密切關注相關的落地措施,期待取得實效。
《瞭望東方周刊》:對於投早期項目,建立國資容錯機制是否更迫切?具體到中網投,有哪些容錯機制創新?
吳海:的確如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這也是中網投一直在做的工作。對於國資投資中早期項目的難點,我們深有體會。
每一家科技企業都是從小做起,要在市場競爭中存活、長大,成長為“小巨人”甚至龍頭企業,勢必是一場充滿艱辛的“長跑”。中小企業是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打造新動能的重要力量,但對於投資機構而言,早期投資機遇與風險並存,投資階段前移意味著培育周期更長、風險更高。數據顯示,科創板570余家上市企業的平均上市周期為14.46年,這中間需要長周期的耐心資本持續供給,也需要構建系統科學的支持體系。
對於具備硬科技實力、創新力強的好苗子,中網投通過追投、帶動跟投、匯聚產業資源等方式,幫助緩解其技術研發資金瓶頸和落地應用適配難題。同時,“投早、投小”繞不開容錯的問題,針對早期項目投資風險大的實際,我們正在探索建立與之匹配的投資風險評估機制、項目投資容錯機制,更加關注項目戰略價值,更加關注未來長遠趨勢,更加關注投資組合整體。比如,優化基金的績效考核體系,把對基金的評價分解為政策效應、經濟效益、管理效能三個一級指標進行綜合評估,更看重所投企業在核心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引領方面的作用,試點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領域及早期項目投資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等。
《瞭望東方周刊》:關於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你有何建議與思考?
吳海:科技金融位居“五篇大文章”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與科技、產業形成良性循環,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銀行、保險、創投、証券市場等主體協同發力、共同書寫。
我想從投資的角度談幾點期待。
一是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構建多元化融資服務體系。近年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迅速,為不同規模和階段的科創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融資選擇,特別是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支持硬科技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期待持續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適配的多元化的融資服務體系,活用上市融資、並購重組、債券發行、私募投資等工具,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實現科技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完善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精准識別科技型企業,健全“綠色通道”機制,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並購重組。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多方參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接續助跑,構建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叢林”,推動資本匯聚形成合力。
二是暢通募投管退全鏈條,推動創投行業高質量發展。募投管退是系統工程,這個鏈條能否環環相扣、穩健運行,直接關系到資金能否順利地流入創新領域,能否厚植沃土、培育新苗。在募資環節,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資金募集渠道,開閘拓寬創投基金的“水源”,鼓勵保險基金、養老資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在投資環節,聚焦科創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融資需求,立足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在稅收、退出、激勵、容錯等方面指導創新運行管理機制。在管理環節,建立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上下游產業協同牽引的產業生態體系,構建有序高質、開放活躍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在退出環節,豐富和拓展退出渠道,如並購退出、全面實行注冊制改革、基金實物分配股票試點、S基金和區域性交易市場,優化與VC、PE行業特點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等,進一步打通投資-退出-再投資良性循環。
三是優化國資基金運營管理機制,積極培育耐心資本。管理機制方面,可考慮進一步優化國資機構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優化績效評價方法,落到操作指引層面,推動形成更加符合科技創新特點、更利於發展耐心資本的機制環境。鼓勵國有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探索戰略協同投資、風險共擔等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形成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一級市場退出方面,期待監管部門指導國資機構形成操作指引,涉及執行回購標准、處置方式、訴訟仲裁策略,以及一級市場退出機制,等等。耐心資本宣導方面,建議加強對銀行、保險、央企等耐心資本投資人的宣導,拉長考核基金業績期限,合理設置資金返還、波動性等指標。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5511458538308755.jpg)
提供新聞線索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