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 推動區域制度型高水平開放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擴大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應當“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正在由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國內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是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鏈接點,也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區域性制度試驗。我國已經建設了22個自貿試驗區,基本形成局域高水平開放的制度,但不同自貿試驗區之間存在一定隔離、差異性問題,為了暢通國內大循環,需要逐步實現不同自貿試驗區制度的協同,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奠定基礎。2023年12月25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雄安新區召開的第二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中發布了“1+5+18”系列協同創新成果,簽署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方案》,提出未來要從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港口協同發展、金融創新協作、產業融合發展、資源便捷流動等方面實施5大行動16條具體措施。這是京津冀共同建設自貿試驗區,並推動自貿試驗區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高能級開放與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從相互地理接近、一定數量的自貿試驗區制度逐漸協同的先行試驗田。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發揮鏈接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樞紐作用,將在區域制度型高水平開放進程中發揮引領和示范的作用。
一、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宏觀政策協調,構建國內區域制度型開放的“試驗田”
在國際經貿規則深刻變化、全球治理秩序重構的背景下,自貿試驗區是我國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治理格局、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承擔著推動“雙循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在國務院的批復下,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20年9月正式揭牌,實現了京津冀地區自貿試驗區全覆蓋,並肩負著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重任。三地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打破了行政區域界限,建立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機制,不斷明確每一步推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在堅持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協同協作原則的基礎上,發揮京津冀三地的特點與優勢,激發三地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旨在將京津冀打造成為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協同創新制度高地。
北京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動能強勁,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為戰略定位。設立4年來,同津冀自貿試驗區促成了跨省市土地征收協商聯動、跨區域稅收協同等一系列成果,建成了全國首個以智能終端自助服務模式為主的政務中心,打造全國首個基於互聯網的涉企信用征信鏈平台—京津冀征信鏈,共建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合作機制。依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共同規劃建設“京津冀協同服務專區”平台。在制度創新、政務便捷、要素流通、產業鏈融合等方面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天津自貿試驗區是我國北方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5年4月正式挂牌,要素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制度創新試驗田”為戰略定位。在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等領域不斷深入開展改革創新,9年來實施了615項制度創新措施,多項創新政策復制推廣至區域及全國。在2022-2023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排名中,天津自貿試驗區獲得85.17分,在全國排名第5位,是典型自貿區開放與創新模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中發揮著創新突破的作用。河北自貿試驗區擁有與京津產業互補、資源要素豐富、地域廣闊的優勢,定位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國際商貿物流重要樞紐、新型工業化基地、全球創新高地和開放發展先行區”。河北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依托雄安、曹妃甸、正定、大興機場四個片區建立自貿試驗區,利用鐵路、港口、航空等綜合交通建設國際商貿物流重要樞紐,著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投資領域改革、貿易轉型升級和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支持高端高新產業、生物醫藥和生命健康產業、裝備制造產業開發創新……河北自貿試驗區積極發揮承接轉化的作用,整體服務於京津自貿區協同發展,進而帶動河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京津冀三地政府積極對接,大力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制定出一系列統一有序的頂層規劃,三地自貿試驗區得以基於各自發展定位,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區域協同,保障三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跨區域合作方面,三地應繼續加強合作機制建設,建立統一的政策體系和協調機制,促進三地產業合作與跨區域投資,推出有針對性的產業聯合發展計劃,凸顯規模經濟的優勢,形成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體系﹔在對外開放方面,應當深化三地對外開放的錯位與協同,形成統一的對外開放合作機制,並利用各自片區的優勢與特點,加強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先行先試,打造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規范化的投資保護體系,為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創新和協調區域制度提供有力支撐。
二、京津冀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打造區域全產業鏈
自貿試驗區作為開放高地,不僅打通了京津冀地區鏈接國際的渠道,也打造了京津冀產業協同合作的新平台。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將促進跨地域的產業合作,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區域經濟布局,也將進一步推動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不斷合作深化,促進區域內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具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優質的人才基礎,北京自貿試驗區側重於服務經濟、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方面的產業協作與原始科技創新協作。充分利用津冀地區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進行相關產業的疏解轉移和對接協作,不僅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時進一步發揮首都效能,同時也為一些產業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帶來契機。部分企業將在津冀發揮承接作用時有機會遷移到更廣闊的空間中尋求發展,克服自身發展障礙的同時也為京津冀地區產業合理布局提供更有利的條件,最終將為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更為穩固的動力,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天津自貿試驗區在產業協同方面更加側重於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技術等高端制造業,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及航運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注重應用研究和工程化技術研發轉化方面的創新協作。憑借明顯的區位優勢和成本優勢,天津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開放創新,致力於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筑構良好的產業上下游生態環境,為優勢產業集聚發展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培育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躍升。河北自貿試驗區側重於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注重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和示范推廣方面的創新協作。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科技創新資源,助力河北本地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國際商貿物流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數字經濟產業的開放發展,形成新興產業集聚區,促進區域內現代前沿產業開放發展。
通過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打造區域化的全產業鏈,將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建設區域化的全產業鏈方面,三地需要加強跨區域的產業對接與協同發展,穩定第一產業上的互補,也要關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三地的布局。在產業選型、產業鏈規劃和杠杆效應等方面進行協調合作,推動垂直整合、水平融合和資源共享,打造產業協同效益。在協同構建優質產業生態環境、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方面,三地可在技術創新升級、人才引進、金融服務創新等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助力形成“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格局。京津冀三地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積極引進制定國際化、高端化和服務型的產業規劃,建設強大的產業生態環境,加強產業鏈的深度與寬度,推動全產業鏈鏈條的拓展與產業布局的優化。
三、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微觀政策協同,推動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有不同的要素稟賦和產業基礎,自貿試驗區協同先行先試將有效打破京津冀地區行政與機制體制壁壘,推動要素資源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建設一體化的區域要素市場。
三地自貿試驗區充分利用了自身區位優勢和便利化政策,突破地區的分割,在多個領域加強協同合作,推動區域要素市場一體化的建設,為在全國形成要素統一大市場提供先行經驗,也為進一步打造制度型高水平開放奠定基礎。首先,三地破除政務服務壁壘,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京津冀三地突破了自貿試驗區政務處理的地域限制,三地政務服務管理部門主動打破三地自貿試驗區內各政務服務事項的屬地限制,推出4批涉及市場准入准營、交通運輸、稅務等“同事同標”事項目錄,建成全國首個以智能終端自主服務模式為主的政務中心,協調三地發展的步調,為生產要素流動破除政務服務壁壘。其次,三地協同構建統一平台機制,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通過打造“京津冀征信鏈”,三地按照市場化原則實現了企業征信機構間數據的互聯互通,通過“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方式,安全高效地實現跨機構、跨行業、跨地域信息互聯互通及多方數據融合應用,推動了信息要素的充分流動。此外,三地重視打造人才引進、人才互動交流機制,促進人才要素的流通與合作。建立了區域人才資質互認、雙向聘任等制度,積極開展人才和項目合作,促進人才要素流通。積極引進緊缺的高端創新人才,推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創新人才激勵等招才引智舉措,協同引進和培育頂尖科技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為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下,要素市場將逐步實現無障礙流動與高效運作。在自貿試驗區各片區積極推進的過程中,創新改革的優勢將吸引周邊地區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更自由地向其集聚,產生“虹吸效應”。為了避免過度“虹吸”帶來的自貿試驗區所在城市的中心化,防止要素資源過度集中和區域間差距擴大而造成的不平衡發展現象,應當從協調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外分工合作入手,鼓勵自貿試驗區與京津冀其他地區共同策劃推進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跨地區合作項目,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推動市場一體化發展,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推動區域制度型高水平開放奠定基礎。
四、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對外開放協同,對接國際高標准規則
現今CPTPP、EPA、USMCA等高標准的巨型區域貿易協定正在引領全球貿易體系新一輪重構,涉及的經貿規則不僅在現有WTO規則基礎上有更高的標准,還涵蓋了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透明度和反腐敗等新興議題。通過“邊境后”措施,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將由經貿領域向非經貿領域延伸。而自貿試驗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也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實踐領域。
借助推動RCEP這一較高標准的自由貿易協定落地的契機,京津冀三地通過在自貿試驗區內進行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不斷探索國際規則與國內規則協調的路徑,協同把握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重構的趨勢。首先,三地自貿試驗區協同搭建對接高標准經貿規則的平台。京津冀三地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及便利化政策,突破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處理的地域限制、打造一致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構建要素便捷流動的一體化平台機制,為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提供基礎支持。同時,三地自貿試驗區注重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壓力測試成果不斷涌現。借鑒先進的“單一窗口”經驗,構建“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貿易監管制度,進一步提高三地通關便利化水平﹔建立海關監管協作機制,積極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加強投資領域的管理,完善負面清單管理和實質性減少許可事項,強化透明度原則和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推進投資規則改革。此外,三地自貿試驗區不斷探索對接高標准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規則的合作機制。北京國際商務服務片區的成立不斷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進出口貿易數字通道,並協同津冀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夯實數字經濟基礎﹔構建了“京貿興”新型國際貿易公共服務平台,打造多方位協同的數字化服務體系﹔結合我國本土研究制定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對標CPTPP“原則+例外”模式,確保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為對標高標准數字貿易規則鋪平道路。
自貿試驗區深層次、制度型的對外開放,將通過對標學習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經驗,結合自身發展情況進行規則制度的本土化與創新,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制度規則體系﹔並通過參與深層次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產生制度外溢效應反作用於國際規則體制,達成對制度規則吸收、轉化、創新的有機結合。對標國際經貿規則,要求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協調一致,學習吸收高標准的國際規則: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完善相關機制和法治建設,在區域內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依托自身“先行先試”的改革創新特性,結合三地發展的政策需求,嘗試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為我國更好地適應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提供支撐。同時,應當增強三地自貿試驗區的政策溢出效應,推動制度創新成果向京津冀其他地區復制推廣,在參與深層次的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中反作用於國際規則體系,推動我國在全球經濟秩序重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成新軒,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范滿江)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5511458538308755.jpg)
提供新聞線索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