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胡擁軍:數實融合正向“制度集成創新”系統化推進

2025年02月13日10:5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踐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民網自2022年以來,連續3年開展“數造新實體”課題研究,征集到600余項實踐案例,並連續發布年度報告。近日,2024年報告正式發布,人民網對報告內容進行摘編公開報道。

2024年,數實融合的畫卷徐徐展開,從頂層設計的大寫意進一步走向實操落地的工筆畫。數實融合從地方實踐探索進一步走向制度集成創新,數實融合的系統化推進形成一系列突出成果。

一、數實融合發展勢頭可喜、成果可見、遠景可期

推動千行百業轉型升級,打造數實融合繁榮生態。進入2024年,大模型應用不斷下沉到各個行業領域,“人工智能+”“數據要素×”成為引領數實融合的重頭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等深入推進,覆蓋千行百業、包容大中小企業的數實融合生態不斷完善。

系統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夯實數實融合發展底座。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光纜線路長度達到7183萬公裡,5G基站總數達408.9萬個﹔算力基礎設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算力總規模超過146萬標准機架﹔工業互聯網應用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

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打造數實融合強勁動能。得益於國家政策引領、地方試點推進以及企業創新探索,我國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正在加速推進,“線上超大規模數據”與“線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疊加效用得到進一步釋放。目前,我國89%的省級行政區和65%的城市已上線公共數據開放平台。

二、戰略機遇期、創新涌現期、規范發展期“三期疊加”

一是戰略機遇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已經成為時代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成為了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驅動。面對全新形勢與挑戰,需要推動數實深度融合,實現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整合重構和重塑,從而優化原有經濟產業結構,打造新發展優勢。

二是創新涌現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將催生許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從消費側來看,我國具有用戶需求多元和市場規模龐大優勢,數實融合能夠推動數字經濟供給和消費體系重構變革。從生產側來看,我國有完備的產業門類和活躍的經營主體,數字化將推動制造業、農業等傳統產業的質量變革、動力變革和效率變革。

三是規范發展期。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算法倫理等問題對傳統的治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戰。“十五五”時期也是監管框架和治理模式不斷完善的發展時期,既要強化“以數促治”,強化數字技術在監管中的應用,提升治理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也要強化“以治促數”,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適數化”政策法規體系,創新符合新技術發展特性的治理模式。

三、要堅持“走創新路”“打融合牌”“吃改革飯”

一是要堅持“走創新路”。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准戰略性前瞻性領域,以前沿技術突破引領未來產業發展﹔要以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導向,構建完善數字技術底層基礎理論體系﹔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

二是要堅持“打融合牌”。優勢技術要接地氣,要落地生根產業化。要以數實融合應用為導向,推動行業企業、平台企業和數字技術服務企業跨界創新,優化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機制,加快創新技術的工程化、產業化。要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在工業制造、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城市治理等領域構建一批數字化、智能化標杆性場景應用。要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為契機,加快推進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創新,加快新型技術、裝備、設施和工藝的應用普及。

三是要堅持“吃改革飯”。要加快構建“適數化”政策法規體系,通過制度創新,推動適應數字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優化調整﹔要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全面提高公共數據、企業數據等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要圍繞數字經濟市場開發與需求拓展,建立高效便捷的數字經濟新技術新產品准入機制,打破各類“玻璃門”“旋轉門”,鼓勵包括民營企業等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應用創新。

(作者胡擁軍,系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處處長、研究員)

點擊查看數造新實體案例庫

相關報道:

《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案例研究(2024年)》報告發布

(責編:王震、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