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年前“恐龍時代”鳥類化石發現

科技日報福州2月13日電 (記者陸成寬)《自然》雜志13日報道我國發現迄今唯一確切的侏羅紀鳥類——政和八閩鳥。通過研究政和八閩鳥,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現代鳥類的體型結構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就已出現。這一發現將現代鳥類的關鍵特征——尾綜骨的出現時間提前了近2000萬年。
恐龍演化成鳥類,無疑是生命演化歷史中最震撼的一幕。理論上,鳥類多樣性的增加最早發生在侏羅紀,可現實中耳熟能詳的化石隻有德國發現的始祖鳥。然而,始祖鳥的分類位置近期受到質疑,部分研究認為始祖鳥屬於恐爪龍類,而非鳥類。此外,其他疑似的侏羅紀鳥類也爭議不斷。因此,鳥類到底何時從恐龍家族“獨立門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從2021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研究員、周忠和研究員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合作組建野外團隊,在福建省內開展系統的古生物和地層考察工作。2023年11月,野外團隊發現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動物化石,雖然僅有部分肩帶骨骼從圍岩中顯露出來,但王敏、周忠和第一眼就認為這可能是一件鳥類化石。
經過長達一年的室內修復和研究分析,科研人員最終確定該化石屬於鳥類,並將其命名為政和八閩鳥,其屬名“八閩”是福建的古稱。“八閩鳥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具有愈合的尾綜骨,這是構成現代鳥類體型的基石。”論文通訊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王敏說,與其它爬行動物相比,鳥類最顯著的區別是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數目減少,而且最后幾枚尾椎愈合成一個名為尾綜骨的結構。
尾綜骨的出現對身體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獨立運動以及飛行能力的完善至關重要,尾骨縮短是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中最徹底的形態變化之一。始祖鳥、近鳥龍類等“潛在的侏羅紀鳥類”仍然具有和恐龍一樣的長尾骨,從這點來講,他們至少在體型上就與鳥類大相徑庭。“政和八閩鳥的發現,首次揭示了現代鳥類的體型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將鳥類起源的時間推進到距今1.72億年—1.64億年的中侏羅世晚期,改寫了鳥類演化的歷史。”王敏說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