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米油鹽》丨再辦亞冬會,“爾濱”都上了啥“硬菜”?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時隔近30年,“爾濱”再度承辦亞洲冬季運動會(簡稱“亞冬會”),成為我國首個“雙亞冬之城”,這也是中國第三次成為亞冬會東道主。
2月7日至14日,第九屆亞冬會在哈爾濱舉行,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1270多名運動員齊聚“冰城”,角逐6大項、11分項、64小項。
時間撥回到1996年,在第三屆亞冬會上,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來到哈爾濱參與角逐,其中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作為“新面孔”亮相。
跨越近30年,本屆亞冬會秉承傳承與創新,不僅新設小項超3成,還首次迎來了柬埔寨、沙特阿拉伯等炎熱地帶的冰雪運動健兒,生動詮釋了“冰雪同夢,亞洲同心”的重要意義。
就如同在東北請客吃飯必有幾道“硬菜”,有過亞冬會“初體驗”的“爾濱”在今年依托資源稟賦,為亞洲和世界“端”出了一桌科技與人文交融的“冰雪大餐”。
賽前的亞布力滑雪場,上百台大型造雪設備轟鳴運作,對每一條雪道進行24小時不間斷人工造雪。
遙想1996年,亞布力雪場遇上八年來最低的降雪量,組委會發動大量人力背雪、墊雪,才確保比賽順利進行。現如今,在這同一塊滑雪場上,以前需要人工爬山踏雪的電力保障巡檢工作,也被數字化電力保障系統以及無人機智能化巡檢團隊取代。
無人機“5G+北斗”廣域無縫融合定位技術、自動化“型冰機”、清潔高效的電動澆冰車……一道道科技“硬菜”逐一亮相亞冬會,為冰雪健兒創造佳績保駕護航。同時,所有參賽場館均採用環保材料和節能技術,部分場館還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文化交流也是本屆亞冬會的重要看點。賽事期間,組委會策劃推出冰雪雕塑展、東北民俗體驗和冰雪音樂節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同時,整個亞冬會期間,哈爾濱還通過串聯各大景區、場館、賽事,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12條精品線路,向世界展示“冰雪文化之都”的獨特魅力。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伴隨冰雪產業布局愈加完善、產業鏈基礎日漸夯實,我國冰雪經濟潛力不斷得到釋放。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4年我國冰雪產業規模達到97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202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8個方面24條舉措,旨在推動冰雪經濟成為新增長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在2025年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冰雪經濟。
蛇年春節前夕,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多地發力冰雪經濟布局的決心與方向。如,吉林省提出建設冰雪裝備產業園,壯大冰雪裝備產業規模﹔黑龍江省提出,加快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總部基地、冰雪裝備產業園、數字冰雪體育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河北省明確將發展冰雪經濟作為抓投資促消費、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發力點。
相信以第九屆亞冬會為契機,“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有望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在更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冰雪經濟必將大放異彩。
總策劃:孫海峰
制片人:章斐然 謝婷
監制:呂騫
策劃:申佳平 李佳
文字:方經綸
攝像:史新培
剪輯:石雪
設計:林珊珊
包裝:趙晨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