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興業銀行創新雙碳管理數字化服務

2025年02月17日14:58 | 來源:央廣網
小字號

原標題:助力算好“減碳”賬 興業銀行創新雙碳管理數字化服務

  屋外是零下30度的嚴寒,房間裡卻溫暖如春。為保障居民在寒潮天氣期間的暖氣供應,哈爾濱市某熱電公司技術人員實時監控著供熱管網數據,確保供熱系統平穩運行。

  對於熱電公司而言,供熱的同時,還要算好“節能降碳”這本賬。作為大型保供企業,上述熱電公司被納入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需按時清繳配額、完成碳市場履約。“我們在興業銀行開立碳賬戶,銀行依托碳排放數據為我們提供金融服務,完成碳配額採購。”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碳賬戶作為社會主體碳足跡、碳排放權邊界以及減碳貢獻的記錄賬戶,是落實“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工具。早在2023年,興業銀行便上線企業級“碳大腦”—雙碳管理平台,為客戶開通碳賬戶,採用先進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碳排放、碳減排、碳資產等碳數據的精准監測和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通過深度整合環保理念、先進技術、創新機制和政策引導,針對各碳金融服務場景的共性需求實現系統性創新。截至目前已構建1.68萬戶企業碳賬戶,協助企業算好“減碳”賬。

  依托“碳大腦” 拓展碳金融

  依托雙碳管理平台的企業碳賬戶體系,興業銀行在哈爾濱推出首個基於雙碳管理平台設計的CEA(碳排放配額)履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同時,針對全國各地客戶多樣化的碳資產管理需求,推出碳金融服務方案,深度考察企業碳減排、碳資產持有、碳表現情況等各方面指標,為企業履約提供融資便利。

  在青海,西寧市甘河工業園區憑借著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近年來形成了以有色金屬冶煉為主的產業格局。行走在整潔的園區內,綠色發展的脈動隨處可見。甘河工業園先后被評為全國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全國首批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

  為助推工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興業銀行在園區內落地青海省首筆“碳減排、危廢處理雙挂鉤”碳賬戶項下綠色貸款,專項用於2500t/d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大修渣綜合利用優化升級項目,將貸款利率與企業碳減排量和危廢處理量指標挂鉤,激勵企業低碳環保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

  此外,依托雙碳管理平台,興業銀行在黑龍江落地東北區域首筆“碳排放雙控挂鉤”貸款、在福建用碳賬戶體系盤活某鋼鐵制品企業“綠色資產”……助力企業生產經營綠色轉型,賦能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興業銀行通過雙碳管理平台場景,落地碳減排挂鉤貸款超158億元,有效滿足企業碳資產管理需求。

  服務“綜合化” 爭做好管家

  雙碳管理平台碳賬戶數據同樣為碳減排咨詢管理等綜合服務提供了良好量化標准。興業銀行充分發揮研究和專業優勢,成立雙碳專業服務專班,組建碳咨詢專項小組,依托雙碳管理平台多元化功能為企業客戶提供雙碳專業服務。

  在樂山,興業銀行與某全國碳市場控排企業簽訂碳金融綜合服務協議,聚焦控排企業履約管理、配額試算與交易、碳排放數據管理等環節,著力釋放企業集團化工、發電、光伏、污水等各業務領域的綜合降碳潛力,為企業提供碳配額及CCER融資服務、撮合交易等綜合服務,助力企業實現碳資產科學管理,推動企業碳資產保值增值。

  在武漢,興業銀行與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中碳登)合作開發推出“中碳-興業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現貨抵質押價格指數”,匯總分析雙碳管理平台用戶碳賬戶數據,跟蹤反映碳排放配額價值水平及變化趨勢,並落地全國首筆用於參考該指數購買碳配額的貸款,助力企業把握碳價波動窗口機會,實現碳資產價值最大化。

  依托雙碳管理平台記錄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等數據信息,興業銀行還能為客戶提供碳盤查、碳咨詢、降碳方案、ESG咨詢等一攬子非金融服務。2024年,興業銀行為東華能源、普瑞時代等多家上市公司提供ESG咨詢與路演服務,以及基於企業碳賬戶的碳管理服務方案,以“融資+融智”綜合服務助力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追蹤“碳足跡” 同行綠色路

  作為國內碳金融領域先行者,興業銀行堅持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致力於依托雙碳管理平台進一步傳播綠色低碳理念,積極引導實體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在個人用戶方面,用戶在雙碳管理平台開立個人碳賬戶,可實現生活行為碳排放的量化與記錄,提升用戶對自身碳足跡關注度的同時,為客戶提供參與碳減排和碳交易的機會,激勵個人客戶將綠色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

  在全國和地方碳市場建設方面,興業銀行應用平台碳賬戶的碳數據核算功能,一方面聚焦碳交易基礎金融服務、碳金融產品創新等,持續完善“雙碳”金融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對接全國碳市場重點控排企業,協助完成第三履約周期配額清繳工作,助力控排企業低碳轉型。

  在自身綠色運營方面,興業銀行持續加強運營碳監控平台建設,通過識別重點碳排放環節,引導各級機構採取節能降碳措施,精准服務自身綠色運營與碳管理體系能力建設,有序開展自身碳減排工作。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